前几天,老家的电视机坏了,无法启动,任遥控器怎么按,它都无动于衷,按机身后的按键也没什么用。我们都不在父母身边,再没电视看,他们两个人就更觉得寂寞了。因为已过了一年的保修期,只能交给镇上的家电修理铺修。父母年事已高,无法将电视机拿到镇上,我在外,一时没法回家,就想查个电话,叫师傅上门来修理。没想母亲不答应,说上门修还得另付30元上门费,白花钱,划不来。母亲一向节俭,从不花冤枉钱。
“哪天叫你爸拿到镇上去吧。”母亲在电话里说,“反正村口就有公交车,方便得很。”
“液晶电视很轻的,没问题。”父亲附和道。
他们既然这样说,我也就不管了。我工作忙,一时就把此事忘了。
后来,母亲打来电话告诉我说,电视机已经修好,叫我不用再挂念。我才想起这事,有些羞愧:“是老爸拿镇上修的?”
“不是,刚好村上金莲家的电视机也坏了,她叫师傅上门来修的。”
虽然事情已经解决,但我也该回老家一趟看看他们了。
没想到周末我回家时,他们俩正在争执。母亲拉着我评理:“你爸一个大男人还这么小气。”
还是修电视机的事。因为是金莲叫的师傅上门,母亲间接省去了上门费,但母亲不想白得好处,就给了金莲15块钱,两家平分那30块钱上门费。乡里乡亲的,金莲哪里肯要。母亲一心不想占金莲的便宜,就决定送点蔬菜给她。两个老人竟然因为送什么菜、送多少菜起了分歧。
“给几个萝卜也就算了,家里就剩3颗花菜,你妈硬要送两个,而且是最大的两个,她又不是不知道我最爱吃花菜。”
“你呀,真是的,这点气量都没有,难怪当初舍不得给我买件新衣服。那时我还是新娘哩。”母亲嘴巴不饶人,居然翻起了陈年旧账。
我知道母亲的心思。母亲向来如此,从不让别人吃亏。我小时候,过年给亲戚还红包礼,人家包5毛,她就包6毛;人家给8毛,她就还1元。人情往来,现在仍不见少。父母生病,晚辈来探望会给个红包,母亲倒是收下了,可等人家离开时,她给的还礼红包数目更大。“要节俭自己节俭,哪能白拿别人的好处呢。”母亲常语重心长地这样教育我们。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从事的行业不一,当领导的也有,却从没一个出过什么事的,我想这和成长过程中母亲的潜移默化不无关系。
还是顺了母亲的意愿吧,我只好劝父亲:“老爸,我这就给你买花菜去,比家里的更多、更大。”
“这能一样吗?这外面卖的能和我自个儿种的比吗?”父亲转身走开了。我知道,父亲虽嘴上这么说,心里已经向母亲妥协了。
母亲认真地把蔬菜装进两只红色塑料袋,提上,风风火火地出门去金莲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