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为学生评价,不以纸笔定能力

日期:12-24
字号:
版面:第A05版:南通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领取游学卡,来到校园的各个站点,或背诗或做实验或展示特长……这样的考试,孩子回来说特别有意思。”江苏省南通市紫琅一小五年级学生姚心玥家长说道。

自2019年开办以来,紫琅第一小学从“对学习评价”走向“为学生评价”,在评价情境的创设、任务群的建构、增值性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助力学生多样化成长。

2020年1月8日上午,市紫琅第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吉冠晓参加学校开展的绿色测评活动。在“小小朗读者”环节中,吉冠晓流利诵读《紫琅一小赋》片段,全程无停顿且声情并茂。“我很喜欢这个活动,用玩的方式巩固知识。”这是吉冠晓当年和记者说的话。

紫琅一小在开办当年,评价改革还只是立足于绿色评价,希望在纸质学业测评的同时,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评价渠道。现任紫琅一小校长的柳小梅,当年还是紫琅一小的副校长。在当年开展绿色评价时她就说:“作为市教科院附属小学,学校承担着教育的实验、尝试和探索的责任。”

五年来,紫琅一小将改革一步步做实,评价体系涵盖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022年,紫琅一小主持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改革”项目成为当年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并成为当年省六大重大项目之一。2022年,该项目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专题推介。

从白纸作画到初具成效

“白纸作画”是紫琅一小开办时首任校长,现任党总支书记姜树华对于这所小学的心声。自那时起,着力于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成为姜书记一直努力的方向。

“考官老师好,接下来,我展示自己的优长项目——花样跳绳。”这是最近一次评价中吉冠晓同学的开场白。五年后,她已经是学校艺术体操队的一名老队员,并在今年7月获得省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B组全能冠军。

在评价中,紫琅一小特设“优长”测评项目,一方面鼓励学生发展不同领域优长,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择三项优长:语数英学科中选一项,音体美等学科中选一项,第三项不限学科自选。另一方面是注重学生优长的生长性,借助“校+”测评平台,记录学生优长的发展过程,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挖掘自身潜能。

吉冠晓妈妈李世艳表示,紫琅一小的多元评价完全颠覆了家长记忆中考试的形式。她说:“看到女儿自信满满地跳跃,声情并茂地诵读,一板一眼地给我们讲题,我真的特别感动。”

从单一标准到个性成长

5年来,紫琅一小发展性改革评价从单一的绿色测评升级为评价体系。不仅将评价做到实时展现,还能做到数据留痕、结论可视化。

“扫码——拍摄——上传——成绩输入。”在紫琅一小,每位老师都可以登录账号,给表现优异的同学的数字化档案上,增加一个点赞的小星星。

除此之外,参加评价的行为体不仅只有老师,厨师、保洁甚至学生社区工作人员,都被纳入评价体系中来。“我刚刚就给一个孩子一颗小星星,奖励他主动将树叶等杂物清扫干净。”紫琅一小保洁员王桥玲给学生打分后说道。

该校班主任欧阳陈露说:“每天一有空,我都会打开学校评价平台,看一下班级哪一个孩子又有了新情况。”在评价平台上,欧阳陈露可以点开每一个人孩子的账号,观看他(她)入校以来所有的照片、视频、记录、成绩以及其他任课教师梳理他(她)在学科素养、优秀特长方面的表现和评价。

“在平台上,我们可以快速看到每一个孩子的测评过程、测评结果以及跟踪比对。对于不理想的项目或能力点,各任课教师会根据平台提出的诊断建议进行个性化跟踪,有效实现评价的增值性。”欧阳陈露告诉记者。

目前,紫琅一小设置了“学科+综合”的评价领域,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实施评价改革5年来,学校逐渐弱化对分数的片面追求,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实现个性化成长。

如果时间再次回到2019年9月1日,那天,姜树华带领着紫琅一小的教师们迎接第一届84名新生合影。和新生合影的习惯,姜树华保留至今。他说:“我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本报记者沈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