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面、零跑腿,在家就能收到自己的档案材料。日前,由南通市档案馆开发的“南通市民生档案便民服务平台”上线,通过将民生档案查询接入“苏服办·南通”App及“苏服办·南通百通”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的方式,拓展线上查档渠道,推动线上线下双线融合,为市民提供多渠道查档服务,让档案利用更加便捷、高效。
掌上查档 家门口即享档案服务
“请问是朱先生吗?根据您在线上提交的出生医学证明档案申请,我们查询到和您同名同姓的有很多,麻烦您提供下孩子的出生年月、医院等具体信息。”16日,家住市区三里墩社区的朱龙收到了来自南通市档案馆的问询电话。
朱龙说:“之前一直想补办小孩的出生医学证明,以备他出国留学使用,但是四处打听发现手续特别烦琐。前几天,偶然在‘苏服办·南通’App上看到可以申请查询,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填写了信息。”经信息核对、确认无误后,档案馆工作人员当即就为其找到了档案资料。因时间关系,朱龙选择邮寄到付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的档案。不到一小时,当天下午4时左右,他便成功收到邮件。“没想到这么快,切切实实为我们解了难题。”朱龙为此连连称赞。
今年以来,市档案馆以政务网为依托,努力打造覆盖全市的档案共享利用服务平台,构建“1+7+N”(以市馆为核心、以县区馆为关键节点,全市各机关单位、街道为协查点)的档案查询服务体系,实现档案数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分层次、多渠道的共享利用。针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档案,市民只需在手机端搜索“苏服办·南通”App或“苏服办·南通百通”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点击首页“档案查询”,输入个人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后,便可提交查档申请。
市档案馆企事业档案管理处处长盛东林表示,目前平台录入馆藏的出生医学证明档案数据目录21775条。后续,市档案馆将与各县(市、区)档案馆及机关单位协同合作,持续完善出生医学证明档案、婚姻档案、知青档案、介绍信档案等各类民生档案的归集与共享工作,满足群众多元化查档需求。
远程查档 一站式解决民生所急
临近年底,位于南通市图书馆综合楼11楼的南通市档案馆查档服务窗口分外繁忙,前来查询退休所需的工龄、入职信息的市民络绎不绝。据了解,南通市档案馆现保存有300多家改制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数量有100万卷左右,内容包括入职介绍信、工资表、考勤记录等,为高效服务民生档案查询打下基础。
此外,市档案馆加强馆际协作,与泰州、宿迁、连云港市档案馆签订跨馆利用服务协议,持续推广使用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长三角民生档案查询服务平台等,最大限度解决利用者异地查档困难。
市民王先生在办理退休前来查询自己进单位的资料。依据他提供的时间及相关信息,工作人员前期并未在市档案馆系统查询到任何记录;细心询问后,得知王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大学分配至天津市,工作人员随即通过电话联系天津市档案馆,核实该单位档案并未移交;再次与其沟通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判定该单位有可能是中央直管单位,遂又尝试联系北京市档案馆。
几经周折,最终在北京市档案馆查询到王先生大学毕业报到的相关证明。考虑到南通至北京往返路途遥远,工作人员为其通过国家档案局政务平台向北京市档案馆申请邮寄,将其档案资料寄送上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特别好,一直在帮我想办法,非常感谢。”王先生激动地说。
“类似这样的查档需求,现在市民还可以借助‘苏服办·南通百通’线上平台先预约‘下单’,尽可能详细地备注个人信息及所需档案;工作人员提前对接查找,确认材料后再进行反馈,从而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实现让档案‘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盛东林补充道。
拓展渠道 推进民生档案“四端”服务
档案数字资源是共享利用的前提基础。今年,市档案馆围绕建成高质量的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的目标,开展馆藏数字档案资源清洗工作,重点对馆藏文书档案进行扫描、补录;累计清洗400万条目录数据、1800万页影像,补扫190多万页影像,为档案馆做优服务奠定了资源基础。同时,建立健全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通过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提升档案利用效能,持续完善出生医学证明等档案数据库的归集工作。
为了提升档案资源利用效能,市档案馆在开展档案馆(室)涉民档案资源普查、充分挖掘民生档案资源的基础上,组织编印了《南通市民生档案查阅指南》。该《查阅指南》涉及婚姻档案、出生医学证明档案、土地确权档案、公证档案、养老保险档案、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等45类民生档案,列明了各民生档案的内容简介、查阅方式、查阅地址、联系电话等,便于群众参考联系查阅。
据统计,截至11月底,市档案馆共受理和回复群众查档利用需求2300余人次,调阅档案7980卷,提供证明材料9764页,有效解决了群众在涉外婚姻、落户办理、职称认定、退休保障等方面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
市档案馆保管利用处处长沈萌表示,下一步,市档案馆将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档案资源体系和便捷的档案利用体系,一方面,和各县(市、区)档案馆协同,优化民生档案数据库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依托馆藏资源数字化的优势,在服务窗口设置自助查档一体机,以期建立线下服务基础端、窗口便民自助端、线上服务网络端、手机服务无线端的“四端”服务。
本报记者张坚 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