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水
江海农场建新大桥下的大路边,矗立着一幢外形新颖雅致、散发着一股恬淡幽静气息的三层小洋楼。暖阳下,小洋楼被涂了一层金黄外衣,恰似一幅展开的立体画。
小洋楼西侧是三间平房,其外墙面被洁白的腻子粉饰过,房顶的瓦片也换成了大红的琉璃瓦,仍掩饰不住时光的清浅、岁月的剥蚀。
平房的主人姓丁。别看丁老汉已逾古稀,但一米八个子的他身板笔直,像个青壮年,说起话来中气足,跑起路来一阵风。
小洋楼是丁老汉儿子建的。个子比父亲还冒头的儿子今年50多岁,拥有一家不锈钢厨具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自小目睹亲娘患病离世,父亲含辛茹苦,既当爹又当娘,将他拉扯大的儿子发家后,专门建了栋小洋楼、买来背投大电视,要让父亲享享清福。性格执拗的丁老汉却不领情,他以住惯了平房为由拒住小洋房。
平时,丁老汉除到房前屋后的菜园里侍弄他的小菜田外,便是将家捯饬得一尘不染。爱屋及乌的他连三间瓦房用了3万块砖、2800片瓦都记得清清楚楚。更为奇葩的是,他的卧室里还有一台17英寸、已陪伴了他38年的“金星牌”彩电。电视机的外壳早已风烛残年、锈蚀不堪,开机后的荧屏上人影模糊、雪花飘飘,丁老汉却视如珍宝。
迄今,这台电视机不知修理过多少次,现在出了问题师傅都不肯修了,但丁老汉仍不管花多少代价也要修好它。如电视机出了大毛病,当地买不到配件,他就叫儿子想法从外地买回配件。唯一不同的是,这台电视机已不像以前那样用天线截获信号,而是用机顶盒替代。不知情的人以为他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或是搭错了哪根神经。
丁老汉大字不识几个,干起农活来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年轻时,他个子大力气足,一人能干几人活。可在那个年代,他家还是穷得叮当响。大队里一个同样贫困的姑娘看上了他,与他结为连理。婚后次年,媳妇为他生了儿子小丁。就在夫妻俩憧憬着美好生活时,媳妇却一病不起,没多久便撒手人寰。从小吃尽不识字苦头的他发誓要将儿子培养成有学识的人。小丁也很争气,每个学期都会捧回“三好学生”的奖状。
一晃,小丁初中毕业,他想报考县里的师范学校,做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那年,他所在的农场录取师范的名额有6个。发榜后,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共有7人,其中两名同分的考生分数最低,小丁的笔试成绩排第二名,按理,被录取那是三个指头捏田螺——稳揪。
令小丁始料未及的是,面试后却名落孙山,而笔试分数排末位的农场窑厂厂长的大公子被赫然录取。多少年后,当身强力壮的小丁听说了其中的猫腻后,准备去找窑厂厂长理论,却被老丁拉住。他劝儿子:天道有轮回,做坏事必有报应。
在老丁“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劝说下,冷静下来的小丁拜师学起了不锈钢敲配。有文化的他刻苦钻研,很快成为一名技术骨干。之后,他借改革开放东风,自己办起了不锈钢厂。这是后话。
光阴荏苒。1988年,已长得虎背熊腰的小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手上有了点积蓄的老丁寻思着将两间破房子翻建成三间大瓦房。于是,老丁开始筹备。他听说农场窑厂的砖头很吃香,遂赶到窑厂开了买三万块红砖的票。当四处转了一圈的他看到高烟囱四周堆满了小山般的红砖时,便兴冲冲地找到发货员。发货员却冷着脸,让他回去等通知。
等了一个月未接到窑厂提货通知的老丁急了,眼看天气转凉了的他硬着头皮去找当年动用手段拿儿子调包进师范的窑厂厂长。找到厂长室,老丁手上的香烟发个不停,好话说了无数遍,可胖得陷进沙发里的厂长不是说砖头不够卖,便是鼻子里哼哼不搭理。
一次次去窑厂,一次次碰壁,老丁伤透了心。他看着人家喜笑颜开地用拖拉机从砖厂拉回一车车红红的砖,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煎熬。有一次在市场里,他听到有人在小声议论,说如今想买砖头,没有关系、不送礼甭想。一句话,令老丁幡然醒悟。苦思冥想后,一个主意在他的心里酿就。
20世纪80年代后期,彩色电视机在农村十分紧俏。老丁七拐八弯联系到了一个在上海商界工作的远亲。亲戚给他弄到一张“金星”牌17英寸彩电票。老丁咬咬牙,花700多元买回了电视机。一天晚上,老丁骑着那辆什么都响,就是铃铛不响的自行车,驮着电视机来到了厂长家。厂长不在家,厂长的胖老婆满脸堆笑地迎了出来。老丁沉住气,字斟句酌:“我买了一台内部供应的彩电,先让你家看看合适不?”此时,已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胖女人根本没有细听,连说谢谢。老丁不失时机地把要买3万块砖头的事说了,女人一口应承。
两天后,老丁赶到窑厂,厂长在老丁的发票上大笔一挥:同意发货。砖厂里的几辆拖拉机倾巢出动,“突突突突”地将3万块砖头拉到了老丁家的新宅基地。
首战告捷,不敢懈怠的老丁开始实施他的第二步计划。经过侦察确定厂长不在后,在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他敲开了胖厂长家的大门。开门的胖女人问他何事?老丁不亢不卑:“我前几天放在你家的那台彩电有质量问题,供货方要我送去检查。”未等胖女人回过神来,老丁便大步流星走到客堂间,拔下电视机插头,将电视机放进棉花包里,背起就走。看着老丁离去的身影,胖女人气得七窍生烟,却无计可施。从此,这对胖夫妻再也不敢明目张胆收礼了。
老丁施巧计,既买回了砖头,又拿回彩电的故事,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段子,并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