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来
海安市大里村,位于海安镇北郊,距闹市核心区不足一公里,算得上城脚下的一块风水宝地。一百多年以来,这里始终成为低层行政管理机关的所在。在漫长的岁月里,尽管风云变幻、流年更迭,但不变的是一直以大里庄名而冠之。
大里庄
清《道光泰州志·卷二·疆域》中列有1174个庄镇地名,其中与“海安镇”“三里庙”列在一起的有“大礼庄”(礼和里是同音字)。查清中叶王叶衢编纂的《海安考古录》插图,在上官运盐河北侧、六里港的南端同样标注的是“大礼庄”。至于“大礼庄”是不是现今的“大里庄”,《民国泰县志稿·卷三》给出了答案:“三里闸河,在海安三里庙北,由三里涵建闸。引上官河水北流四里至大礼庄即大里庄,又二里会六里港东注阔河”。这里至少给出三个信息:一是注明大礼庄即大里庄,消除读者疑义;二是大里庄被载入州志,说明大里庄早已成为著名庄落;三是描绘出了大里庄的具体位置:南距三里庙四里,北距六里港二里。
查辞书得知:“里,居也”,所以有故里、乡里、邻里的用法。古人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二十五家为里。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庄子还被称为“大里”,颇具大众意识,意在构建乡间大家庭。
大里庄的庄主是怎么发达起来的?无考。据周边老者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庄里住的是杨姓大户,本分人家,种田为生,善待邻里,靠勤劳节俭不断积累资本,成为大户。现在大里庄的遗存就是四周被河道围着的长约100米、宽约80米的长方形地块。很明显,河道是人工开挖的。庄里的地势显得较高,是挖河的土垫高的。河道环绕四周,成为护庄河,只有东边一个进出的通道,大大加强了庄子的防护保障,这可能是为了防备土匪打家劫舍。挖成的河道又大大便捷了出行,屋后的东西向河道与西串场河相通,可接上官运盐河,串连各水道;南边的河道向东可与东串场河相连,由徐家坝经富安至东台等处。
新中国成立后、合作化前后,乡里经常在这里放电影、演戏、开大会。庄里地盘大,又便于管理,大里庄无形中成了乡间政治、文化中心。
大里乡
民国时期改州为县,改泰州为泰县,海安作为一个区隶属泰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海安成为泰县第十一区,下辖大里、隆政、自由等二十乡。
志书详细列出“大里乡”所辖以下各处:大里庄、六里港、徐家套、转水墩、家庙祠、泗汊港、庄屋桥、戎家楼、穆管庄、俞家庄、杨家桥、老营墩、三里庙,乡署驻大里庄。(见《民国泰县志稿》第80页)
从上列大里乡所辖各处可勾勒出大致区域范围,当年的大里乡南起海安西门的杨家桥(现团结桥)三里庙一带,北到六里港、徐家套一带,东到戎家楼、穆管庄一带。显而易见,大里乡的管辖范围还真不小。更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大里乡始终肩负着拱卫海安镇西大门、北水关的重任。
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日伪侵占海安期间,伪师长陈才福的便衣特工队驻三里庙,一抬脚就来到大里乡,任意绑架、敲诈勒索,鱼肉人民,罪行累累,大里乡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1941年3月,汉奸仇荐云(维持会长)被我游击队抓获,枪毙于三里庙旁。1945年10月6日,紫石县惩治战争罪犯委员会于三里庙召开公审大会,公审伪二十六师特工队外交副官高某,大里、景里、吉陈等乡和海安市民三四千人参加大会,判决高某死刑,随后又公审枪决两名叛徒,大里乡民目睹了这些大快人心之事。十年前,大里不少老年人谈及此情此景时,一个个还都说得手舞足蹈。
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连续作战七次,仗仗奏捷,史称“七战七捷”。第三仗海安保卫战,参战部队主要是华野七纵,司令员是管文蔚。七纵多半是海安子弟兵,海安人民与子弟兵血肉相连。在海安保卫战中,大里乡与周边乡许多青年积极分子参加民兵组织,各乡成立民兵基干队,邻近几个乡组成“联防队”,妇女和儿童建立“妇联会”和“儿童团”,大里乡民杨子才、吉和贵等组建的担架队始终与子弟兵并肩战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中包括伤病员的救治准备工作。据一直居住在大里庄现龄92岁的曹如兰介绍:保卫海安的华野部队在庄里建了医院,庄上坐南朝北一排边房子是油坊、糟坊及附房,统统腾出来做了医院用房。这里临近前沿阵地,救治快速,又四面环水,便于警戒,河下有船,重伤员转运至仇湖后方总医院也很便捷。
苏中战役以后,我主力部队北撤,留在原地坚持斗争的我方人员进行了异常残酷的战斗,大里乡成了敌我双方“拉锯战”的主战场。1947年夏,紫石县团一连在六里港与“自卫队”“还乡团”一百多人遭遇。民兵大队长陶富成追敌至六里港桥南,扑上去抢夺敌机关枪时,不幸中弹倒地。区长华子泉立马组织抢救,并亲送其至后方医院,但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中共海北区委在陶富成的家乡隆政村召开了有一千多人参加的追悼会,同时将烈士洒过鲜血的大里乡一度命名为富成乡,以追念烈士陶富成。
大里村
“大里”作为村名,始于2001年的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这一年的4月,由原闸北、指南、汤庄、远景四个村合并组建成大里村。
二十多年来,作为革命老区的大里村,在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村级经济,环境整治成效卓著,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先后被评为南通市村干部廉政工程示范点、县四星级村、文明单位、耕地保护“十佳村”、幸福家庭计划示范村。《海安镇志》(1986—2016)同时介绍:江苏省爱卫会还命名大里社区为全省卫生镇(村);江苏省司法厅命名大里社区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民情、服务得人心”,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便是大里村干部的理念。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中,他们坚持预防在先、关口前移、力量下沉的做法,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绘就出基层治理新“枫”景。
在大里村的土地上,曾有一块墓地是华野牺牲官兵长眠之地。此役发生在“七战七捷”后的9月初,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我一师三旅七团团长林少克不幸牺牲。负责攻打西门的将士连续阻击四昼夜,打得异常惨烈,不少将士倒在了阵地上。当时没有新通扬运河的阻隔,从战场向北不足二华里便是今天的大里村22组。七八十具遗体(包括一名营长)被抬到这里,部队派出肖干部负责安葬。肖干部还把每名被掩埋的战士用木板写上名字,做个尖头钉在坟头上。大部队北撤后,地主、还乡团又回来,把所钉的牌子全部毁掉。但参加掩埋的大里村村民永远不会忘记,大里小学、汤庄小学在撤并前,学生每年清明前后都会来到墓区扫墓、听老人讲述这段历史,他们也不会忘记。
大里村党支部人始终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他们一次次瞻仰英烈墓地,反复访谈当年帮助部队运送粮食、抬运过伤病员的吉和义、杨子才、杨德林等几位老人,听他们讲述当年情景,并到墓地察看,弄清了来龙去脉,并整理出资料上报有关部门。2016年3月,以海安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名义,在英烈墓地一侧竖起一座纪念碑,上书“大里无名烈士纪念碑”,碑体高大、庄重,基座白底红字,对战役及烈士殓葬情况作了简介。同时,在墓地修建墓园,立碑勒石,让烈士的功勋与精神彪炳千秋,启迪来者。英雄们走时虽未留名,但走后从未寂寞。在大里无名烈士纪念碑前,一批批祭扫的群众献上鲜花,一路路瞻仰的党员干部鞠躬致敬,一列列接受红色教育的学生注目行礼。英烈们光芒永在,永远烛照人心。
一座革命纪念碑就是一个红色基因库,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大里村南倚新通扬运河,老串场河贯通南北,区域内如“袁家炮台”“戎家楼”“奚家桥”“阴阳桥”等老地名皆有诸多故事,有的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有着丰富和深刻的含义。这些都有待我们深耕细挖,挖掘地名中深藏的红色资源,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全面推进大里村文明实践载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