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区迎来了新一批学员,他们来自常州、安徽、山西、吉林等地,为参加普外科主任王鹏主讲的单孔腹腔手术培训班齐聚于此。
2018年至2019年期间,王鹏在“疝”耀中华大中华区腔镜疝手术视频大赛中连获佳绩,其出色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和创新理念引起了全国同行的高度关注。2023年,王鹏作为主要执笔人的《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规范化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发布。今年7月21日,20多位国内知名医学专家齐聚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对王鹏参与执笔的“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最终“专家共识”定稿,并将该技术向全国推广。至此,他凭借领先全国的单孔腹腔镜手术,以及在手术规范性、创新性和术后效果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获得了同行们的一致认可。单孔腹腔镜技术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技艺倾囊相授,常态化开展培训班
12日上午8点不到,学员们早早等候在教室。不少人前一天结束工作就立刻奔赴南通,也有人当天一早从县区赶来,大家都对课程期待已久。
8点,授课开始,王鹏讲述了单孔腹腔镜关键点,为学员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的手术带教环节更是精彩纷呈,他精心挑选了8台极具代表性的手术进行现场演示。整个手术过程如行云流水,8台手术总计耗时3小时15分钟,其中的单孔疝手术15分钟左右,单孔胆囊手术仅需5分钟左右,高效的操作让学员们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单孔居然真的可以比三孔还快!”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让每个学员都能深入参与,王鹏将培训班规模严格控制在10人。他表示:“小班教学能让学员最大限度地参与讨论,加深交流,还能帮助他们看清手术中的隐形技巧,确保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13日,常州市人民医院和靖江市人民医院两名参加培训的医生给王鹏发来微信:“王主任,感谢昨天倾囊相授,今日完成一例。谢谢!”“用时40分钟,有问题再向您请教。”看到学员们回去有序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王鹏非常激动。
据了解,自今年11月起,王鹏的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培训班将每月定期举办,为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推动医疗技术发展持续发力。“希望学员们把技术带回各地,让更多患者受益。”王鹏满怀期待地说。
多个群体获益,微创美观实现双赢
单孔腹腔镜手术是国际最前沿的微创手术,主刀医生仅通过肚脐这个天然孔道就可以完成疝气修复、胆囊切除、阑尾切除等一系列手术,且术后不留伤疤。
15岁的启东女孩小樱(化名)便是这项技术的受益者之一。因害怕手术留下疤痕影响未来,小樱和家人起初对疝气手术十分抗拒。“即使是腹腔镜手术也会在腹壁上穿3个孔,就会留疤呀,以后都不能穿露脐装。”小樱的担忧道出了许多年轻患者的心声。幸运的是,王鹏的单孔腹腔镜疝气手术经肚脐操作,术后无痕,这让小樱一家打消顾虑,放心接受了手术。实际上,像小樱这样因疤痕问题对手术犹豫不决的患者不在少数,尤其是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群体,手术疤痕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自尊心,还可能在求职体检等方面带来困扰。因此,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出现,为广大青年患者带来了美观与健康兼得的理想选择。
此外,单孔腹腔镜手术的优势还体现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上。患者术后恢复迅速,病假时间缩短,医保负担相应减轻,医院病床流转加快,使更多患者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救治,真正实现了患者、医院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12年单孔逐梦,以坚韧铸医术巅峰
2012年年初,王鹏在医院的图书馆看到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微创胆道外科主任吴硕东撰写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操作技术》。这本书为他开启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探索之门。
12年的“单孔之路”并非皆是坦途。
王鹏回忆,最开始在单孔镜下进行腹腔手术时,1台手术要花费一个半小时以上。助手抱怨道:“不能两台单孔手术连着进行,会累吐。”因为单孔所有器械都通过脐部进入,相互影响。刚开始操作时,他如同“老外拿筷子”,操作起来非常别扭,器械之间经常“打架”,不仅体力消耗大,对心理也是一种极限挑战。
不过,王鹏咬牙坚持了下来。做了大概10台单孔镜手术后,他突然茅塞顿开,上了手术台“如有神助”,手术时间一下缩短至30分钟内。2021年9月26日,在通大附院建院110周年之际,王鹏挑战4小时57分钟高质量完成11台单孔疝手术,平均22.8分钟完成一台手术,创下世界纪录。2023年11月26日,王鹏再次挑战3小时8分钟完成16台单孔胆囊切除术,平均11.75分钟完成一台手术。
截至目前,王鹏已经完成了7000多例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手术速度和质量上屡创新高,单孔疝修补最快仅需8分钟,单孔胆囊切除最快2分12秒。他的精湛技艺不仅体现在常规手术上,对于腹腔镜肝脏胰腺手术、复杂胆道手术、机器人辅助部分脾脏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他同样能够高质量完成,包括普外科手术中的“珠穆朗玛峰”——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如今,“单孔老王”的名号已在全国各地远扬,除了培训班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外,还有众多外地患者慕名前来求医。在成绩和荣誉背后,是王鹏一步一个脚印地辛勤付出,他始终坚守 “做患者需要的手术,做患者满意的医生” 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本报记者 朱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