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巍巍陈草薋

日期:12-15
字号:
版面:第A07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严世进

在我们的记忆里,20世纪60年代,草和粮食一样金贵。村子里的每家每户,房前或屋后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草薋,似乎成了每个农家的标配。大大的草薋成了生活富有的象征,男女相亲时都要看看双方草薋的大小。

农闲的时候,择一阳光之日,人们从渠边岸头把玉米秆儿、麦草拉回家,一捆一捆,一颠一倒,依着一棵树,或是一堵墙,层层往上堆,大人们站在高凳上,踮着脚尖拼命往上堆,差不多了,就从一头爬上去,顺势踩实,封好顶,再用草绳四角交叉牵拉着,以防风吹雨打。看上去像个小房子,远远就能闻到那种庄稼的清香味,虽然苦一点,心里却溢满了一种成就感。

那时候,我们出村的机会比较少,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不知道,也没想过。上学了长大了,渐渐有了想出去看看的朦胧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丁堰工作的姐姐一时兴起,带我们去她那里玩。这是我们第一次出远门,那种高兴的劲儿,像年三十吃了红烧肉似的。我们4人骑着临时借来的自行车,像放飞的鸽子,一路争先,一路欢笑。突然,不远处有一座高大而黑乎乎的物体,矗立在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里,有的说是电影里的炮楼,有的说是粮站里的粮仓;我说是大队的土窑。当我们走近一看,才知道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草薋,啊!天底下哪有这么大的草薋,大家一片惊呼。这一惊呼也罢,却吓到了躲在草薋里的麻雀,它们像有谁指挥一样,“呼”的一声飞向了蓝蓝的天空,留下了一个个小小的黑洞,原来这是它们的爱屋。说时迟那时快,一只灰色的野兔蹿了出去,不一会儿就消失了。我们正在凝神观望,姐姐的呼喊把我们惊醒了,我们你一言我一语,“这草薋为什么这样大呀?”“为什么是黑黑的颜色?”姐姐说:“堆多了就大了,时间长了就黑了。”一句话就把我们打发了。我们还似懂非懂,带着许多疑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陈草薋。

多少年过去了,直到前不久,我受朋友之约,驱车来到陈草薋的身旁。这里的一切都有了新的模样。仰望着它,陈草薋长高了,加上“蒙古包”形的草薋顶,足足有20米高,几里外都可看见,我轻轻抚摸着草薋,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当地的一名张姓老人向我们介绍:这个草薋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曾经,如皋冒氏十一世祖冒宇文兄弟分家搬运草薋时,母亲嘱咐子女,这是祖上的遗产,以后“只许加高不可妄取”,代代相传,陈草薋由此得名。冒氏老小为保持草薋的高度,常年“只加不取”,宁可披星戴月去拾草维持日常生活,也要把好的庄稼秸秆添加于草薋。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草薋年年增高,虽然经历了好几次灾难,但依然完好无损。从顺治年间开始堆,却从未倒塌过。当年日军在村里扫荡放火时,全村的茅屋几乎全部烧光,草薋怎么也烧不着,吓得日本人围着草薋跪拜祈求保佑。草薋还历经多次龙卷风的袭击,周围房舍树木均难逃一劫,唯独草薋安然无恙。是冒氏家族所为感动了神灵吗?草薋就是一个朴素无华的草堆,但在冒氏家族中,微中见大,诠释了勤俭持家、勤劳发家的优良家风。就像《尚书·大禹谟》中说的那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是农家人生存的基石,也是农耕文化的底色所在。

陈草薋作为冒氏族人家风的载体并作为永续的精神追求,在此建了楼台亭阁以及长寿门等景观,陈草薋成了冒氏后代心目中最神圣的古存一宝、游人拍照留念的打卡之地。

巍巍陈草薋,深藏土古奇。乡贤撰联“宇宙空间只此一薋,文物世界并无二样”,虽不是砖石所筑,却是精神高地。如今,其成了千年古镇丁堰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