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淼生
“江海寻古”是我的微信名,有朋友谬赞我是“江海历史文化的守望者,名如其人”。这些年来,我利用空余时间在江海平原上四处奔波,寻找历史文化遗迹,拍照片、收旧物、写故事、问专家、发QQ、玩抖音,忙得不亦乐乎。
我家住小海镇,对历史文化的喜好始于1984年,那年我正在上初二,暑假里偶然在家里大橱顶上翻到一包老凭据,时间跨度从道光三十年到1982年,觉得很稀奇。随着慢慢长大,我逐渐知晓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当这包老凭据在几次搬家后意外丢失,我方知它的珍贵,懊恼不已。之后,每每遇到少见的旧物就收藏起来,看到有关历史文化的书籍就购买下来,听到老前辈讲过去的故事就用笔记录下来。
2012年10月,我买了一台智能手机,给江海寻古带来了极大便利。我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这里拆迁了,有旧物件抛在路边,快来拿!”“这边老房子很有特色,快来拍!”“这儿有一棵古树,快来看!”各种信息源源不断。于是,在创业或打工的空余时间里,我隔三差五地骑着电动三轮车外出寻宝,东至海门、南至长江、西至南通市区、北至通州和如东,这一大块区域全是我的活动地盘,酷暑严寒、刮风下雨都挡不住我寻觅的步伐。
旧物收回来了,存放成了大问题。我家早已拆迁,现住集体公寓,地下车库远远不够,就向亲戚朋友借房子放,实在不行了,就堆放在原小海晶体管厂的老宿舍区。这些年来,我收藏的台条椅凳、坛坛罐罐、农耕器具等各种旧物件近千件,还有珍贵历史资料、珍稀老照片100多件。
去年春天,川姜镇要排演方言话剧《志气浩存》,需要新中国成立前的家具做道具。老朋友、江花文学艺术苑理事长张春华找我帮忙。我打开“宝库”任他挑,他选了台子、凳子、旧碗、水烟壶、木匠工具等十几件旧物。第二天,我用三轮车送到川姜镇。去年年底,该剧参加通州区文艺汇演,获得了银奖,老张说我免费提供道具服务,也有一份功劳。
除了收外,我也喜欢写,虽然写作水平一般般,但乐此不疲。我把搜集到的革命故事、历史掌故、名人逸事等进行梳理,形成文字,在自己的公众号“扬波”、QQ空间和美篇上发表。迄今为止,我已写了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近百篇20万字。其中,《烧薄荷》《儿时的过年》《革命摇篮庙桥校》等十几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
去年年初,我获悉川姜镇姜灶老街洪祖荣老先生写过姜灶章源大布庄的文章,便登门拜访,但关于章源大后人的情况他不清楚。我心有不甘,一定要追到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多位朋友的接力帮助下找到了,原来南通开发区翔华纺织董事长章正伦就是章源大的后人。经过五次采访,五易其稿,我写成了《姜灶“章源大布庄”的前世今生》,被《南通日报》《三角洲·江花》刊登,张謇嫡孙张绪武欣然在刊登该文章的杂志上签名,以示赞赏。
在寻访文史的道路上,我接触的大多数是老年人,有的生活比较艰苦。尽管我也是打工的,但出于同情心,我常常会自掏腰包买点礼品或直接付现金给被采访人。这些年,我已支出了4000多元。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展,就是把我所收藏的各种旧物精选一下展示出来,搞一个“通海地区旧物博览馆”,让更多人看到先人留下来的宝物,领略老祖宗的无穷智慧和拼搏精神,从而更爱家乡,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尽管前路漫漫,但我愿意余生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