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品味龙门石窟艺术

日期:12-12
字号:
版面:第A08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钱泽麟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那优异的民族传统风格,具有举世公认的独特地位。闻名中外的龙门、云冈、麦积山、敦煌等石窟中难以数计的寺庙里的菩萨、佛像和题记碑刻,都显示出它的高超、宁静、古朴、飘逸和睿智的文化艺术品位。

寒流初起,我们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来到洛阳城南约十二三公里处,山水相依的龙门石窟。这里香山(东)与龙门山(西)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相传古时有一牧童在此放牛,忽听到有“开不开?”的呼喊。牧童惊异,回家告知母亲,其母说下次再听到喊声,就应声“开”。牧童照此办理,果然话音未落,只听“哗啦”一声,山裂开了:山崖上到处是窟龛佛像!这是导游讲的传说故事,近乎荒诞,但伊水两岸石窟星罗棋布则是事实。在那南北长达一公里的石灰岩峭壁上,迄今仍保存有历代开凿的大小窟龛2000多个,佛像(包括残缺不全的)10万余躯,碑刻题记3600块左右。这是洛阳方志类书中记载的。

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按照地理环境,是自西而东又自北而南。因而佛教石窟造像的发展,也是由新疆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然后再经四川向南发展。但在石窟创始期的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尚未达到普遍发展的程度。到了隋唐时期,在河南的唐代石窟雕像,主要集中在洛阳龙门,几乎形成全国性的唐代石窟雕刻的中心地。

在龙门所存的2000多个大小窟龛中,除一部分属于北朝开凿的以外,其余都是唐代两个多世纪的雕刻工程。尤其初盛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都大力提倡佛教,且洛阳出了个高僧玄奘,可说是龙门石窟兴建的成熟旺盛期。其风格的多样,形象的准确和技巧的纯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龙门唐代雕像首先应为开凿于初唐高宗时期的潜溪寺窟,窟属大中型,广约10米、深约7米、高约9米。窟顶中央雕有大莲花。全窟七尊像布满左右后三壁。主像弥陀佛趺坐后壁中央,高约7米;迦叶和阿难二弟子,观音和大势至二菩萨,护法二天王则分立于左右壁。中央坐佛及各菩萨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部饱满丰润,胸膛厚实,神情睿智,富有浓郁的感情,是一个个性格化了的艺术典型。全窟室的造像,多气魄宏大、比例适称、衣纹简洁、脸型俊美、体躯圆浑,从颜面到胸、腰,形成优美的曲线变化。笔者以为,潜溪寺造像在龙门唐代石刻中,是臻于成熟的作品,在整个龙门石窟中,是不可多得的佼佼者。

宾阳北洞位于潜溪寺窟的南邻,窟室比潜溪寺略大。由于宾阳北洞与中洞、南洞是同时开凿的,三洞内的天花和地面装饰雕刻也都类似北魏时代的风格,即洞顶中央雕出大莲花,周围绕以飞天,地面也是莲花纹“地毯”。中洞和北洞外形雕有尖拱式的火焰纹门楣。南洞窟内造像布局也相似,只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五尊像都在后壁,左右壁多雕有大小佛龛,不可数计。其中有些小龛,还题刻着隋开皇及大业年间的造像铭记。

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群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它开凿于唐武则天时期。当时,武则天崇尚佛教,明文公布“释教宜在道法之上”,不惜劳民伤财,大规模地修建庙宇,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大型纪念碑式的大卢舍那像龛,其雕造规模之宏伟,艺术设计之精工,形象刻画之完美,可以说是大一统的唐王朝从初期向盛期发展的时代象征。而主像大卢舍那佛,又是美化了的武则天的形象化身。一代雕刻精华的沉浮,就这样与政治风云的变幻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大卢舍那坐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祢座上。据导游介绍,通高17米多,头顶高髻至下颌约4米高,耳长近两米。螺形发髻,丰颐秀目,身披袈裟,仪表堂堂。嘴角稍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与虔诚的信徒和礼佛者在仰视时的目光交会在一条斜线上。可惜其双手及腿脚早已坍毁。虽说是残缺的佛像,但是配以两旁孔武有力的神王,面目狰狞的金刚,使前来礼拜的信徒相信能祈福禳灾,普度众生。

为了突出主像,设计者和匠师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夸张的雕塑艺术,进行烘托、渲染。弟子阿难文静温顺,衣着朴实,宛如一位虔诚的小和尚;文殊、普贤二菩萨盛装艳服,以璎珞宝珠为饰,却是雍容华贵的皇族妇女形象。再加之神王和金刚胁助护法的威严,都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陪衬主像大卢舍那佛的化身,产生群星捧月的艺术效果。我们知道,这种破天荒的创造,显然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万佛洞因窟壁雕出约15000尊小佛像而得名。正壁仍雕有五尊大佛,及莲花座菩萨54尊和12尊乐舞人。乐伎弹奏着不同乐器,舞伎神态宛然,裙带飘举,在龙门唐雕中应属上乘。

龙门石窟是佛教石刻艺术,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造了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各种艺术形象,为研究我国的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尚有石窟寺、石牛溪、莲花洞,万佛沟外景及千手观音,四雁洞飞天、仙鹤,摩崖三佛龛和题记碑刻等多处胜景,就不及描述了。

由于龙门石窟已经历了1500年的沧桑,因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及人为盗窃,损坏十分严重。据说20世纪30年代曾惨遭大肆盗劫,1965年统计有800余处盗迹,完整者已不多见。随着国家对文物事业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龙门石窟已得到较好的保护,将长久地显现它的艺术魅力。

一天走马观花,或许未涉及皮毛,然而确实感觉到: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民生,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生活和医药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