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百姓“米袋子”“菜篮子”
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局长陈敢: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农业综合产能迈上新台阶。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生产圆满完成省下达任务。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持续加大“菜篮子”保供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省级渔港经济区,老百姓“米袋子”“菜篮子”满满当当。
农业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试点,高分通过农业农村部中期评估,农业“两新”累计报废更新农机装备6500台(套),居全省前列。
24个区域农技服务分中心全部挂牌运行,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推广水平不断提升。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应用,海安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获批高标准农田、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上级专项资金16.2亿元,居全省前列。
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新成就。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入选2024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1个,成功申报建设省级农业全产业重点链2条;海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农业农村部绩效评估;如东狼山鸡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全省仅5个。
和美乡村建设展现新图景。加快建设富有江海平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市农村户厕改造率提升到90.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提升到68%,生态河道覆盖率提升到58.4%,生活垃圾分类街镇覆盖面超50%,新增区域治水覆盖面积1000平方公里。“四好农村路”路网密度全省第一,3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全部开工。
农村改革发展打开新局面。海门和海安承担的全国、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任务顺利推进,启东市获批全国第二批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海安市白甸镇获批省级整镇试点。农业设施确权赋能持续开展,累计发放贷款953万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线上线下齐发力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评议监督员季永健:
年关将至,为满足广大市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建议市农业农村局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更多平台进行展销活动,从而为市民提供更加多样、丰富的农副产品选择。
记者张园整理
修路占用耕地
承包户权益如何保障?
陆先生:
启东市海复镇复南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其中包括修路,但是所修永久性道路涉嫌占用我所承包的耕地。
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
处长丁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在基本农田范围开展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达到“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提升地力、产量、效益)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根据自然资源部等多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的通知》,其中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必要的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可以占用少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但要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局长陈敢:
目前,我市由村集体组织流转的土地都是通过“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的,确保土地流转过程公开透明。与此同时,我们正在推进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旨在防范种植大户因经营不善而逃避责任,给承包农户的租金收入带来风险。这项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确保老百姓的土地租金收入不受损。
谢女士:
南通市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方面推出了哪些举措?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
处长钱允辉:
目前,南通休闲农业已基本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面铺开的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82个,其中培育了45家全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拥有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6个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村,并成功创建了1个休闲农业精品区和1个休闲农业重点县。今年以来,我市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据统计,1~11月,全市休闲农业接待人次达2600万,同比增长13%。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提出优化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重点打造沿海、沿江、城郊休闲农业核心发展带的总目标。在“十五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动休闲农业向精品化、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
在休闲农业主体培育方面,在重点培育45家不同星级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园区的同时,重点围绕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和冬农趣等季节性主题,打造了10条具有南通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研学”的深入融合。
在推广宣传方面,结合全市精品休闲农业线路、乡土美食等资源,编印宣传画册;与专业机构合作拍摄宣传视频。在海安市大公镇、通州区金沙街道、启东市惠萍镇等地举办了多场“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专场推介活动。
近两年,南通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深入推进农业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合作,推出特色化、多元化、差异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努力打造长三角休闲农业新地标,促进南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