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梅
当我把“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猫”一字一顿念给我家三个猫崽子听时,它们的表情如同大白天见了女鬼。猫老二灰灰小眼圆睁,无声地做了个“胡扯”的嘴形,瞬间跑得不见踪影。智商领先的猫老大半亩朝我瞄了两眼,确定我不是胡说八道后,目光漂移一圈,稍加思索后才跟我同频共振;主人,这与你最近一直在琢磨的“叙事疗法”有没有关联?猫老三叮叮绕着我上蹿下跳,喵呜喵呜地附和我:没错,没错,人类的苦,猫猫都能感受,猫猫就是天生的心理咨询师。作为三猫中唯一的男娃,跟朝夕相处的两个姐姐相比,这货分外的黏人和话痨,完全颠覆了我对动物界性别的刻板印象。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猫”是一个学生给自己习作定的题目,仅看标题便能将内容猜个八九不离十。事实上他写得很不错,有理有据、有情有义,给了我不少启发和共鸣。我所诧异的是,本人好学多练,考证实践加继续教育这么多年,到头来专业技术拼不过一只从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猫类。有点沮丧,有点不服,却也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结果。毕竟老天爷赏饭吃的事情,除了羡慕外,还有妒忌,却不必有恨。
不应有恨,不妨去爱,科学克制的爱并不会是一种罪过,无脑莫名的恨也不会是一种解脱。猫猫这种天生精灵,是纷杂世界赠给现代智人的一重大礼,映照折射着离各自最近的那个活物: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甚至还来不及搞清楚它们究竟是来自哪个维度的命运共同体:量子?中微子?还是绝绝子?
各种文献翻过去,访谈下来,笃定了这个孩子的猜想: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猫,是实至名归的。近期翻看历史学博士林韵的《人类吸猫简史》,又对照读了伦敦国王学院教授艾比盖尔·塔克教授的《人类吸猫小史》,两本小书的作者都是学历高到顶点的那类智人,受过严格学术训练,行文风格亦庄亦谐,通篇都是以研究者态度写成的正经历史。关于家猫如何驯化人类并统治世界,他们纵横捭阖于史料之间,旁征博引间信手拈来,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对于猫们拥有相同的爱这一事实娓娓道出,一本正经中不乏调侃戏谑,好读得很。
从古时到现今,中外大师们笔下的猫或狡猾可喜,或高冷孤傲,或憨态可掬,或独行江湖,在那些颠沛流离以及静好自在的岁月里给了他们无可替代的陪伴和慰藉,让他们得以嬉皮笑脸面对生活的难,留下诸多穿越时空的好作品。
但观察思辨和史料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更偏向于经验主义,颇有幸存者偏差的嫌疑。“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猫”这一命题,若想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共识,还得有科学实验加持。必须用量化研究的数据来佐证质性研究的推断,这结论才更有说服力。事实上人类也是这么做的。早在三年前,光明网就报道了“我国养猫和养狗的人群数量占比均超过50%,且养猫人群数已超养狗人群”,90后是主力军。随着00后们闪亮登场,养猫人群日益庞大。大数据显示,对于领回家的猫朋狗友们,他们善待之,观察之,学习之,受益之。猫给人的情绪价值和疗愈功能,已成有口皆碑和众口铄金之势。
猫大咖们一个接一个浮出网络:聪明管家帅八条,沉稳烟嗓金三柜,一惊一乍大元宝,多才多艺小果冻……真人们隔着屏幕云吸猫,造就了一波又一波流量。宠物经济随之水涨船高,这些猫中王者或蠢萌或霸气的代言,为它们的主人涨了粉,让背后的厂商挣了钱,也给它们的粉丝们提供了充分便捷的情绪价值。
网络的正义在极少数虐猫者身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残忍行动刚刚冒头,便被各方人马一路追杀到实际生活中,影响了升学甚至就业。围观者们深切感受到虐猫是禁区,是犯众怒之举,造次的后果很严重。
关于猫的好处,AI给出的标准答案很明确。例如缓解焦虑和压力,减少抑郁和孤独,增加年轻单身者的异性缘;例如降低心脏病发病率,预防过敏和哮喘;例如促进交往沟通,培养责任感和耐心;例如改善生活习惯和环境,改善家庭氛围;再例如能够降低宠物患病率,帮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好处实多,不一而足。
(本栏目由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