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阜西与友人弹寒泉古琴。
?云闲著《枯木禅琴谱》页。
?掘港南街三弯巷口,云闲俗家也在附近。
古有云:民之秀者谓之士。掘港,古称蠙山,清嘉庆《如皋县志》载:“蠙山一名砗螯山,土人取砗螯弃壳海滨,累计成山……”由是可知掘港因海而生,又兼渔盐之利,发展成为皋东巨镇“小扬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掘港历史上人才辈出,如皓月当空,似繁星点点,在夜空中划出美丽的图景曲线,笔者有幸摘取一颗小星星,分享一位清末掘港琴士的点滴。
一、古琴寒泉
时间回到2011年,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首届中国历代古琴专场”中,古琴大师查阜西送给张充和的宋琴“寒泉”拍出了517.5万元。鲜为人知的是,这张古琴与清末掘港的一位琴士之间有着一段渊源,牵出古琴界的一桩公案,听我细细道来。
宋琴“寒泉”为现代古琴大师查阜西于1927年至1937年间在上海购得。抗战初期,云南作为大后方,聚集了大批中国文化精英。1938年,查阜西与张充和在昆明相识,两人一见如故,他们互相教授古琴与昆曲,成为文艺知己。在此期间,两人多次弹奏宋琴“寒泉”。此外,当时的社会名流陈梦家、高罗佩、赵元任等与“寒泉”亦有交集。1948年年底,张充和、傅汉思新婚不久,经上海赴美,查阜西便将寄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朋友处的“寒泉”古琴作为新婚礼物送给张充和夫妇。从此,此琴陪伴了张充和一生,须臾不离。
“寒泉”古琴整体秀润,琴身髹黑色漆,琴背开长方池沼,龙池纳音基本铲平,池沼内木质已呈金黄色;琴名刻在龙池上方;琴面以小蛇腹断、小流水断为主,略起剑锋;琴背以细牛毛断为主,间有流水断、蛇腹断;面底局部有多处产生“梅花头”;琴额有冰裂纹。通体造化天然,美不胜收。综合考量它面桐底梓的材质、木料的年代、制作的风格与工艺、漆面断纹的多样性等要素,专家推断“寒泉”具备南宋时期古琴的很多特征,应为宋琴。
“寒泉”琴腹内有墨书,龙池右侧为“乾道四年紫阳朱氏藏”,左侧为“光绪十二年云闲重修”,凤沼右侧为“蠙山琴士韵泉顾氏监修”,三处墨色较新,笔迹接近,估计是同一次所书。这三处墨书大体可以还原“寒泉”古琴过往的一段历史。“乾道”为南宋孝宗年号,乾道四年为公元1168年,紫阳朱氏即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即此琴为朱熹旧藏,但从墨色看不可轻易下此定论,又不能排除与朱夫子的渊源。
“光绪十二年云闲重修”“蠙山琴士韵泉顾氏监修”这一腹款,据载与1919年苏州怡园琴会刊行的《会琴实纪》卷六《琴考》记载的吴兰荪藏仲尼式琴“虎阜梵音”的腹款“光绪十二年云闲重修,蠙山琴士韵泉顾氏监修”极为接近。(吴兰荪亦是近代吴门琴派大师,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目前此琴还在苏州殷姓藏家手中。)这两处记载都提到两个人物“云闲”和“顾韵泉”。
二、琴僧云闲
云闲(1839—1912年),法号空尘,俗家名永贵。云闲自幼聪颖,出家前还曾教授蒙童,到东林禅院出家后佛学日益精进,后在江南受戒,返回掘港担任东林禅院住持。云闲悬鹄高远,潜行佛学,任掘港东林禅院住持期间禁止寺内僧人为俗家经忏,拿庙产为百姓施粥(药)舍棺等。云闲的作为引起东林禅院庙董们的不满,并直接导致了云闲的“下台”。住持当不成了,云闲索性去了江南。这一离开掘港,竟也成就了他后来在古琴界的“大名”,掘港的舞台实在是太小。
如皋知县周际霖主持修撰的《如皋县续志》对云闲的记载也较为简略:智圆菩提舍济传徒,工诗好客具辩,隆山字顶峰居三义阁,云闲居东林院,皆掘港僧,遍游名山大川,以诗书琴画名于时。县志将云闲和隆山合起来写了个小传,两人都是如皋菩提舍济传弟子。赵曾望与云闲为同时代人,两人同在掘港,多有交集,所著《江南赵氏楹联丛话》中有一段关于云闲的记载:又有云闲上人者,初主玭山东林禅院,后游吴门,吴清卿抚军使居沧浪亭丈室。翁叔平协揆以其知心,辄出碑版示之,由此名日噪。顾颇喜弹琴,自称“枯木禅”……是在彼教中亦可谓嘉话耳。这段记载也只提到云闲一开始为东林禅院住持,后来去了苏州一带,提到云闲与吴大澂、翁同龢的交往,足见云闲当时已有一定的社会名望,《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就有《枯木禅琴谱》。云闲曾为湘楚大儒王闿运弹古琴曲《梅花三弄》,与状元洪钧亦有往来。杨葆光为云闲作《小传》,记载其弟子朱兆蓉提到云闲的一些过往:上人少孤,以训蒙为业。未弱冠即厌弃浊世,投迹空门,学琴于牧村禅师。继恐其不广,乃出游不返。杨葆光的记载来源于朱兆蓉的口述。
云闲携琴访友,纵横燕、齐、楚、吴、越数十载,成为晚清最重要的广陵派古琴大师,1893年著成《枯木禅琴谱》并传世,被后世誉为“琴中禅”鼻祖。琴学讲究传承,其弟子黄勉之、再传弟子杨时百(宗稷)、三传弟子管平湖都是开启一代琴风的琴坛重镇。
三、琴士谜影
“顾韵泉”在历史上不可考,从琴腹内墨书“蠙山琴士韵泉顾氏监修”几个字大体可以知道,顾先生大概生活于清代中晚期,有考证认为他是掘港国清寺或者东林禅院的居士,“韵泉”也有可能是法号。蠙山表明顾先生的籍贯,蠙山是掘港的别称,当时江南省通州直隶州如皋县掘港场,今属如东县城镇街道。
光绪十二年(1886),云闲和尚请顾韵泉修复“寒泉”和“虎阜梵音”两把古琴,从款识看两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加之是老乡,两人关系肯定非同一般。重修表明大和尚是不止一次修琴,这两把古琴早就是他的心爱之物。云闲大和尚作为晚清最重要的广陵派古琴大师,想必修琴的顾先生在琴界也是重量级的人物。正是这次修琴,让两位大师定格在历史的瞬间,也给后人留下诸多的谜团。
掘港历史上有“管、陈、何、顾”四大姓,顾姓是大姓,到掘港较早,大概是明代。过去掘港街上顾姓聚族而居,东街西街均有分布,唯有东街顾姓人家自称是昆山顾炎武的后代,清初从昆山到掘港,并存有家谱为证。近日,云闲后裔透露姜家和顾家为世交,顾家极有可能住在东街三弯巷,笔者推测“顾韵泉”极有可能为这一支。根据顾先生和闲云和尚的交往,大体可推断其生活在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笔者查阅顾先生同期的掘港文人文字,如:吴云、叶石芗、赵曾望等,未能找到关于顾先生的记录。那时候文人常常雅集,极有可能顾先生由于种种原因远走他乡,并不在本地生活。由于顾韵泉先生和云闲大和尚的老乡关系,极有可能常年伴随左右。
如东文史学者杭继宗所著《如东县掘港镇乡土历史》记载:冷泉,号昆朗,俗姓顾,咸丰年间东林禅院僧,精古琴,善书法。这个冷泉会不会就是顾韵泉呢?姓氏、爱好、时代都有相同之处,故推测很有可能。极有可能,冷泉即顾韵泉,初与云闲同为东林禅院僧,同好古琴,后来云闲离开东林禅院,顾韵泉也离开了且还俗了,与云闲共同驰骋琴坛。由于没有确凿证据,只能猜测,期待更多的史料发现。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有时候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或许会有无尽的感慨,斗转星移,斯人已逝,今天读来,谜一样的顾韵泉先生或许正站在历史的尘埃里向我们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