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熊猫在哪里

日期:12-10
字号:
版面:第A15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朱一卉

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天府无忧谷·康养新汶川”中国文化记者汶川行主题采访活动,我最期盼的是前往卧龙中华大熊猫神树坪基地,特别期盼和网络上人气超高的海归大熊猫“福宝”“升谊”“谊谊”等近距离接触。

出发前,我做了下功课,了解到神树坪基地拥有74只大熊猫,是世界最大的人工饲养大熊猫种群基地,约占全世界圈养大熊猫总数的50%。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基地始建于1986年,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损毁严重,后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援助近15亿元重建,是观赏大熊猫的最佳去处。根据行程安排,我们将在9月26日上午前往神树坪熊猫基地。

20多年前,在南京红山动物园,隔着玻璃,看到过憨态可掬、埋头吃竹子的大熊猫;2007年暑期,我从都江堰到九寨沟旅游,一路经过汶川、茂县、松潘,仅在叠溪海子停留了下。叠溪海子清澈如碧玉,为1933年大地震遗址。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惊全世界,国人几乎人人出钱出力,投入抗震救灾中。16年过去了,汶川怎么样?

9月24日,我们下榻汶川县绵虒镇大禹农庄。

大禹农庄地处绵虒镇大禹村,农庄前一尊大禹雕像面朝岷江。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吴越春秋》记载:“禹家于西羌,地名石纽。”原来此处是大禹故里。

大禹出生在岷江畔,他的父亲鲧,娶了有莘氏女子修己后,想必在石纽度过了一段安稳的幸福时光。鲧后来被尧派去治水,筑城建坝,抵挡洪水,历经9年,以失败而告终。大禹子承父业,汲取父亲治水的教训,改堵为疏。大禹治水的历史从岷江开始,他创造了“高高下下”“钟水丰物”的治水方式和体系,形成“上善若水”、尊重自然生态法则的治水精神。他开创的“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治水经验贯穿古今。梳理下大禹治水精神,内蕴丰富:敬业、奉献、创新、科学、创业、法治……总之,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在大禹农庄石纽厅吃完自助晚餐,天色尚早,我们沿着岷江漫步,前往2.8公里外的绵虒古镇。步行30分钟左右,一座风雨廊桥横跨在岷江上,桥头匾额上刻写着三个大字——“文庙桥”。江中激流淙淙,江畔屹立着一栋白墙黑瓦红色柱子的双层小楼,“汶川县红军纪念馆”的金色大字高悬檐下。

汶川是当年红军长征留下鲜血和革命火种的热土。1935年5月,红9军27师先头部队进入汶川,总指挥徐向前在雁门乡索桥村川主庙指挥“雁门关战斗”获胜后,红军其他主力部队迅速进占威州、新桥、绵虒、草坡、卧龙以北地区。红军在汶川历时9个月,和敌军战斗10多次,宣传革命思想,建立红色政权。1938年8月,44名红军战士在绵虒镇羌峰村簇头羌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1977年,在红军战士牺牲的地方,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2008年大地震中,纪念馆坍塌。2009年,深圳市爱心市民捐赠200万元重建纪念馆。

站在文庙桥上,眺望红军纪念馆,红旗猎猎,红星闪耀。我想,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品格的展示,伟大而珍贵,激励我们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来到绵虒镇古城楼前的大禹广场时,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在广场上聊天、跳舞、玩滑板……绵虒城楼前,巍峨的大禹手持耒耜,慈爱地俯瞰人间的平安和温情。

第二天下午,分三路采访,我们前往灞州镇灞州小学,欣赏了孩子们表演的羌族羊皮鼓舞;在东门寨、垮坡村,探访了羌人的释比文化。晚上,在大禹农庄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时,汶川县委宣传部的领导通报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明天上午神树坪熊猫基地不去了。

原来,9月16日早上,国道350线汶川县卧龙镇发生泥石流,神树坪熊猫基地受到影响。抢修多日,熊猫基地尚不具备开放条件,不能接待采访,我们的行程不得不取消。

汶川,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方。9月26日,我们直接前往映秀镇,参观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和震中纪念馆。断壁残垣、扭曲的钢筋、废墟中蓬勃生长的樟树,把我们的思绪带到16年前的惊魂时刻。满是裂痕的宿舍楼墙壁上,绿色的藤蔓郁郁葱葱;巍然挺立的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阴霾消散,灾难远去,汶川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如凤凰涅槃,展现新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漫步在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映秀镇街头,品尝着甜甜的青红脆李,浏览着店铺中随处可见的熊猫玩偶,我不禁感慨:国宝熊猫,这次无缘得见,但是,在汶川大地上传承、弘扬的大禹治水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何尝不是我们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