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落叶归根

日期:12-04
字号:
版面:第A15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朱菊鸣

我在过去的工作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位老人,他坚持晚年要从遥远的异域叶落归根。现在想起,那份执着令人动容。

1992年11月的一天,我们在单位办公室接到民盟中央机关从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同时,还收到一份文字传真,内容是让我们准备接待一位久别故乡,要从澳洲“回家”的老同志,要求做好接待和服务工作。这位老同志名叫王铃,男,1917年出生于江苏南通,高中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师从傅斯年先生从事研究工作。1946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57年离开英国剑桥赴澳大利亚从事教学教育。他是民盟早期盟员,是近代著名英籍生物学家和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享誉世界巨作完成的得力助手。他们从1948年开始在剑桥合作,直至王铃于1957年去了澳洲,友谊从未中断,学研一直延续,一起为这部巨作的完成艰辛付出,乃至毕生。

1992年,王老在南通的王氏祖宅面临城改拆迁,王老和在北京工作的胞弟共同获得地方上70多平方米的补偿住房各一套。我们在王老回家前去往王老尚未有人居住过的房屋进行打扫,以便以清洁的居室和干净的屋貌迎接王老回家。之后,王老回家,又简单添置了几样家具和生活必备的日常用品。王老的老伴是位英籍太太,名叫安娜。二老安顿好以后,王老的社会活动逐渐频繁,我们也一直陪伴。每到一处,或在中学母校,或在民盟机关,或在南通全体盟员大会上应邀作报告,王老总是一直感慨家乡的变化,说与旧时相比,翻天覆地,建设成就可圈可点,心情甚是愉快……“你看国内多好!公交车上装满了人才开,澳洲公交车上一两个人也开,多浪费啊!”王老的这一即时感慨,引得大家一片笑声。这也是王老回国后对所见所闻发出的极其直白又发自内心的感叹。后来,王老又去了台湾和香港讲学,他是台大和港大的客座教授。

转眼大半年过去,平日里工作间隙和烦冗的生活期间,我们会时常惦念这位曾短暂相处的老者、前辈,有时也会前往他们居住的地方探望。之后的一段日子,我们获悉,老两口偶有不睦,这让我们非常担忧,毕竟他们身边没有子女陪伴。后据了解,他们不睦的原因恐与英籍老伴安娜不习惯大陆生活有关,由此老伴安娜决意要求重回澳洲生活,可王老执意不走。那个年代,出国是个时尚又新潮的事情,即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但仍有“千军万马”般的人们做着出国的梦。王老回国前已在澳洲置有多处房产,还有一套海景别墅。殊不知这又是多少国人当时的追求。然而现在想来,难道王老落叶归根的想法早有“预谋”?或是回国后这一想法更加坚定?事实上,王老和老伴“去留”之争已是不可避免,甚至发展到后来的白热化程度。据传,为此王老也曾向老伴安娜“妥协”过三次。一次是去台大讲学,说好讲完学后直接赴澳洲,可结果王老变卦了;第二次是去港大讲学,也是说好了完事后直接回澳洲,结果又是王老变卦了;第三次又是去港大讲学,这次又讲好了坚决回澳洲,可当时两人都要踏上去澳大利亚的飞机了,王老竟从机场转了身,直接回到了南通。

谁能料到,二老回家一周后,王老突发心脏不适,经抢救无效,于1994年6月的一天黯然离世,享年77岁。我们为王老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上,王老的两个儿子分别从日本和澳洲赶来,他的长子用英文讲道:“我们爱父亲,理解父亲,可我们无法将父亲从这块土地上带走。”

望着王老的遗照,想起自己年少时曾有的不惑,“中国的科学技术史怎么会是外国人写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无意中得知那是一部由七大卷三十个分册组成的鸿篇巨制。清末民初,国内军阀混战,接着抗战、内战一直不断,而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尤其是家乡的后辈人在1992年知道了王铃老先生,获悉他是这部巨著的重要“摆渡人”和幕后英雄,他是此书的编辑之一,与李约瑟等人都是完成这一巨著的同行者,我们由衷地感动。特别是我个人曾经有机会与这位长者、前辈如此近距离接触,甚至聆听他不多的语言和趣叙。

如今三十年过去,每年清明节,我和家人们赴南通公墓祭祖扫墓,我都会在王老的墓前站立一会儿,或在不远处顺着他墓穴的方向望上一眼。

秋过之后即是严冬,大地,凡树植之处一片片落叶,每片树叶似都完成了它的使命。树,会越长越大,越茂越盛,它是由无数个曾经的绿叶光合作用的结果。王老,以及他的同道,用一生“光合”了他们心中的“大树”,为民族、为国家留下了他们的奉献。好儿郎志在四方,或许这是王老那辈人青壮年时走出家门时的壮言,而叶落归根才是他们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