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厚昌,1911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东亭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931年,他参加了无锡职业青年业余读书会等进步团体,积极投入青年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8月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1937年年底至新四军南昌办事处,随后被闽北特委派到“青年战地服务团”做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包厚昌接受组织安排,奔赴江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和民运工作。此后3年间,他历任江南抗日义勇军三路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江阴民众抗日自卫队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六师江南保安司令部警卫一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澄锡虞中心县委委员。从1941年7月起,日伪军集中兵力对苏常太地区进行残酷“清乡”。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我军难以施展且损失严重,包厚昌即随新四军渡江,到苏中三分区工作。
在锡澄虞地区,人民群众一直传颂着包厚昌司令“四次下江南”的英勇故事。
1942年2月,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指示澄锡虞中心县委“设法渡江南下,重新打开澄锡虞地区局面”。为摸清敌情,包厚昌奉命率6名侦察员渡江南下侦察。包厚昌等人根据下江南时侦察掌握到的情报,决定抽调两个排的兵力,赴江南开展游击战,并组织地方干部南下恢复群众工作。当年5月,包厚昌率队二次渡江南下。在二下江南的13天里,他们与日伪军打了15仗。在此后的7个多月中,他们化整为零、分散行动。指战员有的牺牲、负伤,有的掉队、离队,有的甚至变节、叛变。至11月,包厚昌带领的两个排68名勇士,最后只剩下一名排长和两名侦察员再度北撤。二下江南尽管未能彻底打开澄锡虞斗争局面,但打破了敌人“江南已无新四军”的谎言,鼓舞了当地革命群众的斗志。
1945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新组建的苏中六地委和苏中第六军分区司令部决定,由地委委员兼军分区司令员包厚昌率部第三次下江南,相继开展工作。包厚昌引导中下层群众认清敌友,接受共产党领导。不久,以锡澄交界处为中心,逐步形成了有十多万人参加的反抗日伪顽的农民大暴动风潮。这一地区几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控制区。
1945年6月,为迎接抗日战略大反攻,包厚昌奉命从苏北带领一个主力连队四下江南。他们端掉日伪军的一些小据点,迫使日伪军不得不龟缩进几个大据点。而澄锡虞、苏常太地区的抗日游击武装则很快发展到了1000多人。不久,受苦受难、饱经战火洗礼的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包厚昌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受命率武工队在苏锡常一带坚持斗争,1949年4月随解放军渡江解放和接管无锡。
新四军“江南办事处”从1941年9月成立,到1949年4月完成历史使命。而新中国成立后,包厚昌历任无锡市市长、市委书记,江苏省副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1992年2月10日因病在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