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作为中国传统的调味料,从一颗豆子到一瓶味道鲜美的酱油,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几千年的智慧。11月30日,来自如皋市安定小学、港城实验小学、通师一附、北城小学、启秀市北小学等多所学校的江海小记者走进支云酱园,探寻豆子的神奇之旅,体验古法制作酱油。
小记者们闻着酱香,只见门前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旁边整整齐齐排列着一千多个“棕色草帽”酱油晾晒缸,颇为壮观。弥漫在空气中的酱香,让人仿佛穿越回到了旧时光。
在何厂长的讲解中,小记者们了解到支云酱油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众多老酱坊公私合营而来的国营酱醋厂。自1956年至今,已有68年的历史。秉承“春准备、夏造酱、秋露晒、冬成酱”的传统技艺,该厂坚持手工制作、天然晒酿,做让大家放心的好酱油,该传统技艺已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酱油酿造的工艺复杂而精细,要经过选豆—蒸煮—制曲—晾晒—灭菌—调配—沉淀—装罐等多道工序完成。从选料开始,优质的黄豆和小麦是关键,黄豆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小麦则为发酵提供糖分……”何厂长一边仔细说明每一道工序所需的农耕器具,一边详细解释每道工序需要的温度、湿度、时长等,小记者们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冬季不是酱油酿造的好时候,却是醋生产的最佳时间。小记者们参观了淋醋的工序,即使戴上口罩,发酵醋酸的浓烈气味冲击着嗅觉,他们感受到了古法技艺背后凝聚的辛苦付出和不懈努力,深深被工匠精神所感动。
随后,小记者们一一领取酱油瓶,回归体验以前最传统的“打酱油”方式。孩子们慢慢地把木勺放进酱油缸里,轻轻一搅,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酱油香,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用水培黄瓜蘸着头道酱油,小记者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尽情品尝着古法酱油的本真味道。
从遍布菌曲的黄绿色到诱人可口的红褐色,从发酵房发酵到“日晒夜露”,从手动翻转晒匀到酱坯逐渐成熟……本次活动让小记者们充分体验了从一颗大豆到一滴酱油的蜕变过程,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了非遗技艺。图文/夏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