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新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内圣外王之道”。梁启超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就儒家的境界观说,他们认为经过个人道德学问的修养可以达到圣人或贤人的境界,或者说具有一理想的人格。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这一思想不是指人的竭力克制自己的物欲,相反,它意味着人应在伦理道德的范围内使自身臻于完善。“克己”这个概念类似于修身的概念。“礼”意味着在社会的、道德的环境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复礼”是要人们按“礼”来行动,它不是消极的顺应而是积极的干预。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热衷并通晓自我修养,说自己七十岁时即能根据自己的心愿去行动,而且每一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要求。作为人性化过程的“礼”表现为四个发展阶段,即一修身,二齐家,三治国,四平天下。孔子曾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奔腾而去的水流象征着持续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孟子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生活过程本身,人的成熟是人性在现实过程中的展现,通过持续的努力以实现人性的自我修养。而自己与社会相联系的能力,则是衡量自我修养的重要指标。
在人类社会中,同样是人,有的为君子,有的为小人。孟子认为,顺从“大体”的为君子,顺从“小体”的为小人。
在孟子看来,要成为君子,就必须摆正“大体”与“小体”的关系,重视“大体”,由“大体”主导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自我努力而达到人性的完美。人的自我实现的最终基础存在于他自己的本质之中。这种“大体”,在古人看来是立心养心,在今天看来是坚定理想、信念、道德、操守等。要先确立主要的东西,做到立大志、守大节、遵大德,心里有了主心骨,行为就不会有偏差。
“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一个人只有心中“立”定了远大志向,才能经受住风霜冰雪的考验,耐得住安危冷暖的磨砺,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意志,成就一番事业。
《大学》指出,从天子到庶人都应把自我修养作为根本。人是可以改进的,并且通过自我努力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在朱熹的学说中,人的概念发展到了新的精致的理性高度。人是可以臻于完善的,人是宇宙之孝子,是能够与万物为一体的。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的艰苦磨炼,心才能得到完全的净化。
人生自我修养很重要,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人的思想、情操、性格、格局等都是人生修养的体现。它体现在:有人生信仰,有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笃行致远。修身养性养心,完善自身修养。“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陈继儒)“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苏洵)“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南怀瑾)都是人生修炼的至高境界。对世间万物、对功名利禄: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看清世态炎凉、看淡名利得失、看开生老病死……这样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丰子恺)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号召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在《纪念白求恩》中,毛主席号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道出了人生修炼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