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泉
金风送爽秋意浓,硕果盈枝满庭芳。深秋的暖阳把坐落在如东县丰利镇西郊的悟园照得格外清秀明亮。
每天清晨,悟园主人袁金华早早就起床来到园子里,打扫卫生,整理盆景,擦洗碑廊。晨曦中,和风轻舞他满头的白发,似乎在叙说着这位年过七旬老人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他用20年的时间,花光所有积蓄,自费建起一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家风园——悟园,为中华文化奉献了一滴碧绿的露珠,晶莹剔透。
2019年,袁金华当选“中国好人”;2022年,袁金华一家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他是我大伯家的二儿子,我的堂哥。
堂哥与新中国同龄,1949年4月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境贫寒,我大伯大妈为了维持五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一边种田,一边传承我爷爷奶奶的手艺——织土布谋生。在堂哥15岁那年,我大伯病故,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他和他哥的身上。生活的艰辛,锤炼了堂哥吃苦耐劳与坚忍不拔的品质。初中毕业后,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种田。但追求知识的渴望却在心中燃烧,他一边种田一边自学高中课程。终于抓到一个机会,在五义乡办小学做了一名代课教师。
堂哥大我14岁,在我上小学时,他已通过自身努力转为公办教师。因我家住丰利街上(当时农村人称呼镇为街,到镇上购物或办事,总说“上街去”),堂哥有时到街上开会或办事,总会到我家歇一歇。记得那时候,堂哥喜欢穿一件瓦灰色中山装,左上口袋插一支钢笔,高个子宽肩膀,气宇轩昂,国字脸上散发着俊朗才气。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男人中的颜值标杆。他给我讲五义乡5位烈士的故事,讲“家庙桥”的来历等等。我家处于虹桥北街,离大圣寺、关帝庙不远,堂哥就常去逛,并在石板街上溜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我在堂兄妹中年龄最小,我大妈特别喜欢我,每年暑假、寒假就会对堂哥说,你到街上把泉儿(我小名)接过来玩玩。于是,我欢乐的假期就在吃“大哨子”、啃灶膛里烤出来的玉米,五义河里捉鱼摸虾,看社员们过年分鱼、杀猪等活动中度过。但那时,堂哥不会陪我玩,我总是看到他一有时间就坐在屋内看书。长大后才知道,他在工作空余自学英语及高师数学,考上扬州师范学院数学专科,又通过专升本考试,拿到了南京理工大学教学管理专业函授本科文凭。
学习,成了堂哥不断奋进、实现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突破的法宝。从教40年,他从一名代课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区教育辅导员,中学副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直至获得“中国好人”称号。在拟写家谱时,他说,金泉呀,我们袁家的祖先可追溯到中国东汉时期的大臣袁安。袁安一生清廉正直,没有任何背景,靠自己努力成就了一番事业。当年的洛阳令嘉许他的品德,举他为孝廉,赞誉“卧雪情操,扬风惠政”。我们家族的堂号“卧雪堂”,就是从这里而来。
堂哥的话,让我明白了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安享闲适的生活,而是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用毕生积蓄,持之以恒创建“悟园”的精神动力。
2004年5月,从丰利中学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后的堂哥,决定自费筹建悟园,让千年文化古镇消失的园林文化从历史走向现实。
开始时,堂嫂石秀梅和堂侄子夫妇有不同意见:“你年龄渐渐大了,退下来就不要再劳碌吃苦了。”但看到他那坚定的眼神和对新的人生的无限渴望,一家人最终同意了他的计划。做教师的儿子儿媳还拿出了自己的银行存折,就连当时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子袁陈璋也把守岁钱拿了出来。尤其是躺在病床上的大妈,拉起我堂嫂的手说,秀梅呀,金华想做什么就让他去做吧,我有你和你们大嫂照顾就行了。只要有孝心在,我就很满足了!从此,一个人的愿望成为全家人的梦想。
2005年7月2日下午,为了尽快完成悟园二期工程,堂哥不得不离开已经病重的大妈,赶往邻近的乡镇验收采购的石板,突然接到堂嫂石秀梅的电话说,妈妈快不行了。他急忙赶回家,刚跨进大门,94岁的大妈永远闭上了双眼。2018年5月23日,在整理园子时,为了保护一块古碑,堂哥右腿股四头肌被石碑全部砸断,4位医生合力抢救两个小时方才接好,刀口长达20多厘米……
如今,悟园不仅成为丰利古镇一景,也成了省、市、县相关部门挂牌的科普、法治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等基地。先后接待县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十万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中华英才》副总编邓丽君从北京赶来,情不自禁地在留言簿上写道:传统文化的推动者,精神家园的守护神。美籍华人、著名摄影家万晓燕也从美国赶来采风,这样留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园圣地。淳厚家风深深影响着家中的每一个人,堂哥的孙子袁陈璋两次获评“江苏省好少年”,今年已上高三的他还斩获第4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金奖,中华文明和优良家风就在这代代传承中发扬光大。
堂哥说,取名“悟园”是为了让年轻人能真正感悟人生真谛,懂得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享受,在于敬业;人生的追求不在于拥有,在于创造;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在于奉献。悟以往、悟当下、悟未来——心怀天下,与祖国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