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节气,阳气潜藏,草木凋零,万物活动趋向于休止,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处于一种相对缓慢的水平。此时,阴气盛极,寒为阴邪,最易伤阳。专家介绍,冬季主“收藏”,就是要养护好阳气,避免外界的阴寒之气过度消耗体内的阳气,为来年春天做好储备。
初冬悄然而至。日照时间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天气将逐渐趋于寒冷,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降水的形式开始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
补冬有方
各地“补冬”的食物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是为了增强体质,抵御寒冬。冬季对应人体的肾,冬季进补的关键是补肾。此时,可适当多吃一些黑色补肾的食材,如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黑枣等;日常不宜吃过咸的食物,以防止耗伤肾精,也要少吃性味寒冷的食物,如螃蟹、海虾、西瓜等。
补冬是否意味着大口吃肉?并不是。冬季进补要先辨明自身体质,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滋润和护藏五脏的正气,避免盲目进补、过度进补。中医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证分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4种基本类型:气虚的人平素气短懒言、容易疲乏、平时汗多,容易感冒,冬补应以健脾补气为主,可以多吃一些山药;血虚的人常头晕、失眠、面色偏白,可以多食用阿胶、大枣等;阳虚的人通常比较怕冷,冬天常手脚冰凉,这类人在冬季可以通过多吃些牛羊肉、喝汤等方法温阳散寒;阴虚体质的人大部分体型偏瘦,容易上火,这类人不适合吃羊肉或者其他辛辣燥热的食物来进补,可适当多吃一些鸭肉、百合等来生津滋阴。
天寒人暖
西北风也称“不周风”,“西北不周,方潜藏也”,在潜藏中初始,西北风是对春风的孕育。从立冬到来年立春这段时间,俗称“冬三月”。《黄帝内经》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也就是说,冬季养生要避寒藏暖,适当早睡晚起,争取在子时(23时到1时)前入睡,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时,此时睡觉最能养阴,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正常人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天8小时左右,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同时,尽量避免过早外出晨练,最好等到天亮之后再起床。
寒邪是冬季主要的致病因素,立冬后一定要注意预防寒邪。专家介绍,立冬时节常伴随大范围降温,加之室内外温差加大,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欠佳,对环境温度耐受性差,遇到冷热交替刺激,全身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容易诱发冠脉痉挛、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暖防寒。
立冬后万物收藏,是否就不再适宜运动?不是,冬季运动也要注意“藏”。由于气温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放缓,此时运动不宜太激烈,除了要注重热身与拉伸之外,还要有3个变化。立冬时节,运动时间要变一变,冬季早晚气温较低,低温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建议冬季晨练时间推迟到9点以后;运动类型要变一变,建议选择幅度较小的室内运动,例如室内跳绳、爬楼梯、做瑜伽、练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运动目标要变一变,不追求大汗淋漓,只要感觉身体微微发热,就达到了运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