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患孤独症的少年凭录取通知书到广东某技师学院报到时,被校方以“不具备招收孤独症学生的师资和条件”为由劝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为少年鸣不平。经广东省残联介入,这名少年和此前被劝退的另一名孤独症学生一并通过专业评估,顺利入学。事件得以顺利解决,但是,入学只是第一步。在未来的求学和成长道路上,孤独症学生难免遇到新的困难。希望学校和其他相关机构能够从这次入学的波折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努力克服困难,而不是一味退缩,一句“没条件”就关上学生迈向未来的大门。帮助孤独症学生顺利融入社会,除了家庭,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专家评估认为,此次入学风波中的少年在同类患者中属于非常轻的程度,只要给予一定帮助,就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在校学习有利于帮助“星星的孩子”们培养个人能力、实现自食其力。有条件接收这类学生的学校,可以努力为他们营造更具支持性的环境。比如尽量消除歧视,营造包容尊重的校园氛围;在住宿、康复等方面提供一些空间和时间上的便利等。还可以专门配备医生或康复师,以及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等。通过完善支持体系,既能让孤独症学生在校园里顺利就读,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校方在管理、安全、学生成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民政、教育、人社等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合作,为这类学生的求学、就业提供更稳定的保障。此次,两名孤独症少年终于得以入学,便是残联介入协调的成果。孤独症患者因为沟通能力受限,在求学、就业中常处于弱势。相关部门加强关注、协同合作,有利于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
——人民日报《守护“星星的孩子”,入学只是第一步》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通过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农产品消费新空间。游购一体、休闲农业精品、乡村民宿、农事体验、乡村特色文体活动等都是农文旅融合的务实举措,有效带动了乡村文旅市场的加速复苏。当前,我国农文旅融合发展呈现出市场规模大、乡村文旅供需两旺态势,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互叠加的积极效果。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通过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耦合,助力乡村产业多元发展和价值链延伸,形成集乡村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生态改善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夯实服务基础。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推动农业产业产后环节建设,推动、提升农产品消费与餐饮消费、文旅消费、体育消费、健康消费等的融合水平。做实产业运营。优化产品供给,农业产品需提供高水平“三品一标”产品,旅游产品应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提升农文旅产业和产品营销服务能力。优化消费模式。立足本地特色农业资源,将农产品的爆点转化为文旅消费的热点,借鉴“一碗粉带火一座城”的经验,通过打造水果自由等消费场景,让特色农业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以文旅思维经营农村,让农村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将古建民宅、文化遗产、农耕活动、秀美山水等元素转化为文旅新场景、新业态。
——经济日报《让农文旅“拧成一股绳”》
“前段时间我碰到一些以前的同事和朋友,因为有半年、一年左右的时间没见面了,忽然发现他们精神状态好了许多,有的告诉我减了5公斤、8公斤的体重,个人的活力和自我感受非常好。”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负责同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及体重管理问题,呼吁大众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体重稳定在健康状态。管理体重,既是管理自己的健康,也是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奋斗姿态。体重是衡量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预测身体疾病的关键指标,和多种慢性病都有关联。如果体重能够管理得好,可以避免一些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我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适当的体重,可以获得更健康的体魄、更美好的心情和更蓬勃的朝气。体重超标可以医学干预,体重管理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积极践行。有报告显示,近年来消费者外卖购买倾向于选择粗粮食品,茶饮乐于选择低糖度。可见在饮食上,人们对营养健康有更加笃定的追求。去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为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科学饮食提供了详细参考,其中提供的食谱细化到全国不同地区。当下,人们早已开始行动,对照着食谱为自己和家人制作餐食,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今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全社会当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等,收获健康、快乐。
——光明日报《健康生活从管理体重开始》
“我校是中考、高考考点,本身已配备先进的AI智能监控设备,部分班主任在未征得家长和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私自于教室安装监控设备,实属多余。”近日,长沙某中学一位学生在红网“问政湖南”栏目举报称,该校高一、高二等部分班级有“私装监控”的现象。随后,长沙市教育局回复称,经查,学校确实存在个别班级自行安装监控的情况,已责令未经学校批准、未征得家长和学生同意擅自安装监控的班级,立即拆除设备。教室虽属集体教学场所,但学生在其中的学习交流、课间休憩,仍有属于个人隐私的部分——课上的一个走神表情、与同学的小声交流、偶尔的疲惫趴桌,这些本是青春期学生的正常状态,却在私装监控下被无差别记录,不仅让学生时刻处于紧张压抑的氛围中,更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隐性伤害。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用技术手段“控人”。那些私装监控的班主任,或许初衷是为了维护课堂纪律、保障学生安全,却选错了方式。他们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懂得自律的个体。学生反对的从来不是保障安全的合理监控,而是被当做“监控对象”的隐性羞辱。真正的纪律,源于教师的科学引导、课堂的生动有趣,源于师生间的信任与尊重,而非镜头下的被迫顺从。就像长沙这所中学的学生所言,无差别监控让他们时刻紧绷,学习效率与身心健康都受影响,这样的管理,早已偏离了教育的初衷。拆除私装的监控设备,只是教育管理纠偏的第一步。更深层的命题,在于重建以信任为基石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学校需完善管理制度,统一规划校园监控系统,简化教师调用官方监控的流程;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管理思路,摒弃管控思维,学会用沟通代替监视,用尊重滋养自律。当学生在课堂上能自在地思考、放松地交流,教师能通过细致观察而非镜头捕捉到学生的需求,师生之间的信任才能真正建立。教师要提高尊重学生隐私、人格尊严的意识,做到“以学生为本”。
——北京青年报《班主任私装监控引争议 管理要讲规矩守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