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家乡味道:“土”是灵魂,“精”是点睛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A04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政青

近日,央视新闻关注了我市蘘荷丰收的美景。在南通,“下原蘘荷”“如东蘘荷”更是拿下了响当当的“国字号”名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公告中,我市申报的1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转化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地理标志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助力南通味道走向全国餐桌。

当下,正是品尝蘘荷的好时节。蘘荷既是夏秋时节餐桌上的时令鲜蔬,也是药典里的养生好物。无论是凉拌抑或炒食,还是酱酿、盐渍,都是极好的佐酒、下饭菜。而混合着草本药香的蘘荷味,也是通城百姓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家乡的味道”。不只蘘荷,如皋黄鸡、海门香芋、启东青皮长茄、万年香沙芋艿……吃上一口南通“土菜”,仿佛就能穿越时空,回到故乡。“土菜”告诉我们,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是心灵的慰藉。在忙碌与喧嚣中,这样一份简单而纯粹的美味,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这几年,大家对“土味”似乎很“上头”。究竟什么是“土味”?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本味、原味。比如“土鸡蛋”代表下蛋的是散养、吃虫子的鸡,而非笼养饲料鸡;“土猪肉”意味着传统慢养,而非速成饲料猪;“农家菜”意味着少农药和化肥,回归传统种植方式……简而言之,群众心中的美味,是真材实料、口味地道。消费者偏爱“土味”,越“土”越觉得可靠,既是长久以来对食品安全担忧的投射、对“科技与狠活”的忌惮,也是对“天然健康”食品的期待。不可否认,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速食、快餐涌现,食物被裹挟进商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空间,自然的“土”味,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大浪淘沙下,真正能抓住食客味蕾的“家乡味道”,是菜品对“土味”与“精致”的精准把控。一方面,家乡的“土味”要坚守真材实料的底线,精选优质乡土食材——田间现摘的时蔬、农家散养的禽肉、地域风味的腌腊,每一份食材都带着原生的鲜香,牢牢守住“乡土味道”的核心,唤醒食客对家乡与传统的味觉记忆。另一方面,家乡的“土味”也要在烹饪上做足“精致化”功夫,多讲究些火候的精准把控、调味的细腻平衡,让土菜既有本味,又有口感。以“土”为魂守住味道根本,以“精”点睛提升用餐体验,才是家乡“土味”持续火爆的关键所在。

从更广的范围看,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地方土味”不应局限于地理标签,而应放眼更加广阔的市场。借助电商平台、数字化供应链、区域品牌建设,“地方土味”可以跨越山川,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对地方政府而言,应尽快围绕特色食品制定系统的产业规划,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让“地方味道”在统一市场中打响品牌、创造价值。特别是在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营养与文化内涵的今天,拥有独特文化基因与自然禀赋的地方食品,更具未来市场竞争力。

四方食事,不过一缕人间烟火。“地方土菜”相继出圈的背后,更体现了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文化”,反映的既是人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更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助推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菜品研发、口味融合、服务优化、品牌打造等方面多下功夫,让一道道美食抚慰舌尖和心灵,让一个个美食品牌讲好地方文化故事,为百姓福祉、经济发展“上色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