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严苛的许可门槛,一边是亟待落地的绿色商机。在如东,一场关于“20只气瓶”的破局,悄然改写了一家上市企业的产业版图,也为地方营商环境写下生动注脚。
故事的主角,是位于如东洋口镇化工园区的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市今年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其百菌清、嘧菌酯等核心产品已是行业标杆。今年初,公司围绕国家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方向,决定依托千吨级产能优势,进军高附加值的半导体应用领域,生产一种比传统特种气体更易降解、更低碳环保的“电子级羰基硫”。
厂房建成、设备就位,年产350吨的美好蓝图近在咫尺。然而,就差“临门一脚”,项目却遭遇“拦路虎”:根据《江苏省气瓶充装许可管理办法》,申请单位必须持有100只以上专用气瓶。而这种气瓶,国内仅一家供应商,单只售价高达5.1万元、生产周期在四到五天。
“项目等不起,市场更等不起!”公司总经理周升波坦言,“硬凑100只,不仅意味着500多万元的巨额初始投入,更会造成大量产能闲置,打乱整个产品上市节奏。”
转机,源于一次常规走访。今年8月的一天,如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洋口分局在例行服务中,敏锐捕捉到企业的“两难”。分局长缪德鑫没有机械地搬出法规,而是带着问题“往回走、朝前想”:如何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为企业“蹚出一条新路”?
说干就干,第二天,由如东县局副局长杨旭带队,特种设备科与分局骨干组成的“服务专班”便进驻企业。他们实地勘察生产设施,细致梳理工艺流程,逐字逐句研读法规条文。最终,在《办法》第五条第七项中找到了关键突破口——“气体作为企业的附属产品,属于余气利用的充装单位,其气体储存(生产)能力和气瓶数量可适当放宽要求”。泰禾化工正是将生产过程中的附属产品进行高值化利用,这不正是典型的“余气利用”吗?
为了让审批不“卡壳”,专班立即向南通市监局专题汇报,反复沟通“分类管理、逐步到位”的创新思路。最终,一项突破性解决方案尘埃落定:允许泰禾化工以20只气瓶作为“初始配置”申领许可,后续根据市场拓展情况逐步增补,并建立气瓶增配进度的定期报备机制。
这一“破壁”之举,不仅直接为泰禾节省初始投资超400万元,更推动电子级羰基硫产品提前进入半导体应用市场,加速国产高端电子气体的替代进程。与此同时,这条“放宽不放松、服务不缺位”的审批路径,更为全国同类型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服务案例。
“服务项目建设,职能部门不能当‘复读机’。”如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潘飞表示,“‘20只气瓶’虽小,却折射出政府服务理念的大转变——从‘机械执行’到‘精准施策’,从‘被动守线’到‘主动谋局’。”
如今,20只气瓶即将到位,充装许可申报已驶入“快车道”。而在如东,“市监专班”的服务模式正不断复制、拓展。他们坚信,只有真正读懂企业、贴近产业,服务的脚步才能始终“跑”在困难前面,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与绿色未来携手同行。
本报通讯员 张丞晨 单邢锋 张海燕
本报记者 徐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