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临《闰中秋月》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A06版:江海文学       上一篇    下一篇

□尹画

习字以来,我对传统节日的珍视愈甚从前。去年中秋将至时,我曾临摹王献之的《中秋帖》;今年中秋,便想再续这份雅兴,此次选定的,是宋徽宗赵佶的《闰中秋月》帖。

若从艺术家视角审视,宋徽宗当是历代帝王中最富才情者。绘画上,他将花鸟画推向黄金时代;书法上,他独辟蹊径,创作出风骨卓然的“瘦金体”。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主持“宣和画院”,为中国美术史留存下诸多珍贵遗产——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便是从这所画院走出的英才。

《闰中秋月》书于宋大观四年(一一一〇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全帖共七行、六十字,其文出自宋代诗人赵大成的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从诗句中不难读出,这是一首中秋赏月的即兴之作:闰月中秋的夜晚,月色格外圆润澄明;因得此良辰初赏佳月,便不必让诗人为错失今年美景、空叹来年而遗憾。天地间万物收敛起杂光,更显天地浩荡;夜色渐退,愈发衬托出月色的皎洁美好。当鱼鳞般的薄云散去,天空清明开阔,人心也随之舒畅愉悦,这般景致当前,又怎能不乘兴挥毫,写下诗篇呢?

宋徽宗以瘦金体书写的这幅《闰中秋月》,笔力铿锵、风骨挺拔。我在临摹时,格外留意到它的几处鲜明特征:其一,线条纤细、结体清“瘦”,书写时需精准控制线条的粗细与力度,丝毫不能懈怠;其二,善用顿笔,长横行至末端需微微抬笔,再向右下顿笔回锋,长竖则以中锋入纸后顺势下行,随后左侧抬笔,再右下顿笔回锋;此外,瘦金体的捺画写法也极具辨识度,落笔前必须仔细读帖,将线条的角度、粗细都了然于胸。要知道,毛笔字不同于铅笔字,写错便无法涂改,书法一道,素来讲究“眼要比手先到位”,唯有先看清、悟透,方能落笔有方。

关于瘦金体,我曾在祝勇《故宫的古画之美》中读到一段有趣的评论,书中写道:“瘦金体只能在艮岳这样的皇家园林里生长,因为一种书法风格的形成,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瘦金体是典型的帝王书法,是和帝王的极端主义美学品位相联系的。换句话,没有极端绮丽的生活质量,很难创造出这种极端的字体。”——连用几个“极端”,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却也道破了瘦金体的独特气质。

确实,瘦金体风格独树一帜,与其他字体差异显著,辨识度极高,临摹起来自然不易,写得好坏,一眼便能分辨。但我练书法本就为自娱自乐、修身养性,不必苛求完美。

此番应景临摹《闰中秋月》,权当是为迎接中秋,添一份小小的仪式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