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促进校地协同 赋能区域发展
日期:09-22
□金飞
在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地方性综合大学依托学科交叉与地域根植的双重禀赋,已跃升为区域知识策源、应用型人才供给与文化基因激活的“第一引擎”,其服务效能直接决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与韧性。该类大学理应成为产业升级的“总开关”、瓶颈破解的“主抓手”、社会治理的“智囊团”、文化再生的“催化剂”,发挥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然而深入审视实践,部分大学仍面临严峻挑战:服务导向存在模糊性,表现为发展战略与地方实际需求错位,资源投入分散低效;资源整合呈现碎片化,校内学科壁垒未破,校地企协同渠道不畅,多元要素难以汇聚;成果转化遭遇梗阻,应用研究脱离市场,转化链条断裂,知识产权机制滞后;长效机制显著缺位,工作呈现短期项目化特征,制度保障与评价激励不足。这些结构性瓶颈交织叠加,制约大学潜能释放与服务实效发挥。破局关键在于以机制创新打通校地协同命脉、放大知识溢出乘数、重塑融合发展生态,这是应对区域竞争升级和需求迭代的战略先手棋。必须聚焦核心堵点,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模式迭代为牵引,构建目标精准对接需求、资源高效耦合配置、成果顺畅转化落地、运行稳健长效保障的服务地方新机制体系,此乃地方性综合大学深度融入区域主战场、全面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与必由之路。
完善供需对接机制,锚定服务方向。地方性综合大学服务地方的核心在于精准识别区域需求,而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校地协同机制是实现精准对接的关键。应联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组建“校地协同发展委员会”,定期研判重大战略与关键问题,共同发布“区域需求清单”和“大学服务能力清单”,通过双向公示打破信息壁垒,让需求方清晰知晓大学的服务边界,让大学精准定位需求的优先级,实现需求与能力的精准匹配。同步构建“需求牵引、能力响应、项目生成”的闭环流程,确保对接可量化、可追踪、可评估。推动学科集群深度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及治理重点,动态优化学科布局与科研方向,引导资源向服务优势集聚。同步构建多元协同投入机制,争取设立“高校服务地方专项引导资金”,探索“地方出题+大学答题+企业出资+市场检验”的联合攻关模式,地方根据发展需要提出具体问题,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开展研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参与成果转化,市场检验确保项目的实用性与可持续性,通过这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项目资源充实、出口明确。
创新人才供给机制,夯实服务根基。服务地方的核心动能来自高质量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需具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双重优势,既能理解产业逻辑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地方产业升级与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地方性综合大学须重塑培养体系,将在地实践导向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改变传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倾向,让学生培养“在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推行“专业、产业”双导师制,将地方真实案例嵌入课程、毕业环节;本地政企社区实习时长刚性提升,锻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在地智慧”。深化产教融合,联合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实训基地,产业学院聚焦产业需求设定培养目标,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生产场景与设备,两者协同共编教材、共研课程,推广订单培养、嵌入式教学,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建立毕业生追踪激励与校友网络,设立服务地方奖励基金,协同政府优化就业创业政策,形成培养、输送、扎根、反哺的闭环。同步实施“在地人才回流”计划,为返乡创业校友提供场地、资金、导师三重支持,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持续放大人才乘数效应。
优化成果转化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将大学知识创新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是服务地方的关键环节,大学的科研成果是地方产业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但传统转化模式中存在“重研发、轻转化”“成果与需求脱节”等问题,亟须打造高效转化链条,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在校内设专业化“地方服务与技术转移中心”,提供知识产权、市场对接、孵化加速等全流程服务,解决大学成果转化中“缺乏专业团队”“市场意识不足”痛点。重点建设开放共享的校地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领域,与政府、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体平台,作为联合研发与中试核心载体。探索灵活多样的转化模式,如“专利许可”“技术服务合同”“智库咨询”“定制化继续教育”。设“教授地方行”“博士服务团”长效机制。同步建立“成果就地转化”绿色通道,针对落地成果转化项目,给予首年租金减免、设备补贴、税收优惠组合政策,这些政策能有效缩短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周期,提高转化效率。
强化文化融入机制,延展服务内涵。地方性综合大学是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与社区活力的源泉,其文化服务不仅能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还能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市民归属感,是服务地方的重要内涵延伸。应深度参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发挥人文社科学科优势,梳理地方文脉,挖掘其当代价值,运用科技手段数字化保存与创新阐释,为文旅融合、城市品牌提供学术支撑与创意方案。承担提升区域公民科学文化素养责任,开放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等资源,组织面向市民的公益讲座、科普艺术活动、继续教育项目,使大学成为终身学习核心场域,促进区域文化的普及与提升。深化大学与社区共生关系,鼓励师生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将校园规划融入城市发展。同步打造“社区、校园”双向开放日,设立市民共享实验室、亲子科普工坊,把大学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全民可及、可感、可用的公共产品,提升社区的文化活力与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大学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作者系南通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