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千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带头恢复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而学风则是这一使命在校园的直观呈现。为推动学风建设迈向新高度,广大教育工作者须以思政引领力为引擎,坚守思想之魂、牢记文化之根,守正创新,让优良学风浸润校园每个角落,激发师生奋进力量。
让思政引领力成为学风建设的价值内核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优良学风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学风建设的本质是营造崇德尚学、求是创新的学习氛围,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以党的创新理论塑造正确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将思政引领力置于教育强国“六力”之首,既标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强国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坐标,也为高校学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与“魂”。只有把思政引领力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的育人活力、校园的文化引力,才能让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学风在高校落地生根。
端正的思想是学风建设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高校唯有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青年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坐标,才能真正塑造严谨求实的学风。思政课教师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聚焦“三进”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成为校园学风的鲜明底色。学风作为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其形成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政引领。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在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贯穿思政元素。通过持续深化思政引领力,锤炼教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崇高理想信念,锻造过硬教学科研本领,把思政成果转化为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用制度化的方式保障学风建设落地生根
制度塑形,文化铸魂。以制度化建设促成学风建设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把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涵养整体纳入制度轨道。学校将学风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新生入学教育、学情分析会、专业认知实践、学术诚信教育等为必设环节,确保每年滚动修订、持续改进;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固化为课程思政指标,纳入教学大纲和课堂评价。依托章程设立“书香校园”“学术节”等品牌活动,推动高水平讲座、经典导读、主题沙龙制度化运行;校史宣讲、校训阐释、学术传统教育以制度形式固定时段、固定场所、固定师资。通过制度固化内容、机制保障实施、评价驱动改进,使严谨治学、崇德尚行的价值追求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师生的内在认同。
以制度化建设促成学风建设落地生根,核心在于把课堂改革、学生管理、骨干示范、考核评价全部纳入制度框架,形成治理闭环。学校以章程形式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配套教学创新赛事、名师评选及课堂吸引力评价办法,同步固化课堂管理规范,并把师德师风嵌入职称评聘、业绩考核。学生端则通过学业预警、巡课进寝、学习型宿舍建设等常态化制度组合拳,将到课率、诚信度、创新度等量化为综合素质测评指标。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亦以制度先行,形成“公约共守、榜样共学”的群体自觉。最终,学校以校院两级学风年度报告为总抓手,把学生满意度、课堂活力、违纪率等核心数据纳入领导班子与学院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职称晋升刚性联动,实现制度执行、数据监测、结果运用、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发挥教师和辅导员的率先垂范作用
教师和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高校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和辅导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过硬作风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和辅导员要把学习当作职业责任和精神追求,主动、刻苦、深入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
广大教师和辅导员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带头建立“第一议题”研学制度、教研室“领题破题”机制,每月发布“学习提示单”、每季开展“学思用贯通”述学评学,把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破解教育难题的思路举措。教师和辅导员须对照师德师风要求,建立学风建设个人责任清单,明确“五个带头”——带头读书调研、带头走上讲台讲思政课、带头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带头联系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级、带头解决学生“急难愁盼”,开展“廉洁从教示范岗”创建,推动“关键少数”在守纪律、讲规矩上立标杆,以过硬作风涵养优良学风。
实施“师德档案”数字化管理,将课堂教学、学术诚信、服务社会等情况纳入师德考核。建立新入职教师“廉洁从教宣誓”、骨干教师“师德承诺公示”、资深教授“荣休师德报告”三项制度,让师德师风成为教师职业生命。依托国家级教学名师和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打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坊”,实行“名师+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统一。构建校级学术伦理委员会、学院学术监督组、基层教学组织三级治理体系,推行科研数据原始记录“二维码”溯源、论文查重“双盲”复核、学术不端“零容忍”惩戒,让严谨治学成为教师的共同遵循。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