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张国华 记者何家玉)“父亲的颧骨更高些,眼神总是很亮。”16日上午,年过八旬的烈士家属杨静芳和杨静梅两姐妹,凝视着画师笔下的素描初稿轻声修正。当天,海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海门融媒体中心,以家属口述、画师创作、AI后期增强的方式,为杨廷再烈士绘制肖像——这是当地为生前无影像资料英烈“补全”容颜计划的重要一步。
创作过程中,公益画师黄杨阳与姐妹俩深谈,挖掘烈士生平与性格,再观察家属面部遗传特征,采用“勾勒—反馈—修正”的循环方式,每完成一个面部特征就请家属反馈修改意见。经过近3小时的绘画,素描肖像终于成型。杨静芳瞬间红了眼眶,紧紧抱着画泣不成声:“像,像,这就是我的爸爸,这就是我80年没见的爸爸!”
“素描只是第一步,AI会让英雄形象更鲜活。”海门区融媒体中心编导赵小玉介绍,后续将对素描数字化处理,通过AI上色、结合史料构建动态场景,还会考证同时期服饰、物品融入肖像。
海门区有1806名烈士,其中472位烈士因年代久远无影像记录。前期,工作人员已完成对全区烈属的走访,建立“英烈影像线索库”,决定优先为直系亲属健在、留存记忆清晰的烈士画像。据介绍,今年首批将为7位烈士画像,涵盖土地革命、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均有亲属或知情人提供有效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