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遥
在四甲镇镇区,有一条南通到启东的老通吕公路穿镇而过。镇区的东侧,曾是明清时期盐运枢纽,如今又因一座百年的书院而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东渐书院,后演变为现在的四甲高级中学,这座由晚清重臣李鸿章捐资创办的教育机构,不仅是通东地区近代教育的发源地,更是见证了中国传统书院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轨迹。
同治七年(1868年),东渐书院奠基。三年前,这里曾因盐民暴动引发腥风血雨,数千盐民因反抗官府与盐商的土地侵占而遭镇压。这场惨案成为李鸿章心中难以释怀的隐痛,也促使他决心以文化教化来改变武力镇压带来的恶果。书院由李鸿章提议取名“东渐”,典出《尚书》:“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书院创办初期,李鸿章、通州知州梁悦馨、余东典商及灶户纷纷捐银,形成了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首任负责人由李鸿章幕僚范当世担任,这位后来成为南通教育奠基人的学者,将书院定位为“通东文化启蒙之地”,开设经学、史学、时务等课程,打破了传统书院重科举轻实学的窠臼。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发《奏定学堂章程》,宣布改书院为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东渐初等小学;民国三年(1914),张謇与兄长张詧筹银三千元,将东渐初等小学及东侧东岳庙改建为南通第三高等小学。民国27年(1938),日寇侵占四甲,校舍被占。
1951年,通东地区第一所初级中学——私立余中初级中学在原东渐书院旧址建成开学,1960年改为海门县四甲中学,书院原有房屋建筑已全部拆建,目前仅存石碑两块。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里已成为占地百亩、拥有30多个教学班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四甲中学。尽管原有建筑荡然无存,但“东渐书院”的精神血脉依然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新中国成立后,书院旧址成为通东地区教育发展的缩影。四甲中学继承“经世致用”传统,在国防教育领域独树一帜。2024年,学校国防教育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典范。
从盐民暴动到教育重镇,从传统书院到现代名校,四甲与东渐书院的百年历程折射出中国乡村教育的沧桑巨变。它既是通东人民追求知识的精神图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化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