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森
我们所说的粟裕将军曾经住过的于家坝村在骑(岸)(二)窎公路路南。粟裕住宿的地方叫陆成德大园,陆成德的孙子陆中民(工作后改名叫陆仪)从十总中学退休,他曾给我讲了诸多粟裕住到他家大园上的故事。上图左起:新四军一师三旅指战员在通州于家坝村黄家大园做反“清乡”备战动员;粟裕住过的陆成德大园园基现存的老墙根;有老人指认说是粟裕曾经用过的圆桌(现存陆成德曾孙、十总镇退休教师陆纯一家中)。
1942年秋。
由于新四军1师主力驻扎在骑岸、十总、二窎一带,鬼子伪军不敢轻易前来骚扰,农民们对金秋的收获满怀着希望和信心。人们感谢新四军,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开始了慰问驻地部队的活动,一时,那些菱角、花生、黄豆、玉米、大方柿等时鲜农产品,甚至还有鸡蛋、鱼虾、大米和猪肉等,不断地送往部队驻地,部队在实在推却不了的情况下,往往都按市价付款,各乡村传出了诸多军民鱼水情浓的佳话。
粟裕师长和警卫班的战士们住在陆成德大园(在十总镇于家坝村西部)上。陆成德大园住着陆儒鸿、陆儒逵兄弟俩,他们都是尊崇“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庄户人家。老大陆儒鸿的夫人黄云仙为高小毕业生,老二陆儒逵的夫人顾学修早年毕业于南通女师,嫁到陆家后,长期在乡间相夫教子,乐善好施,在乡邻中多有好口碑。
粟裕刚住进来时,顾学修要将朝东北头自己的房间让给师长居住,粟裕微笑表示他和警卫班住那几间东厢房,工作联系起来更为方便,又礼貌地打招呼说驻扎在这里已经烦扰大家了,谢谢大家的好意和盛情。
秋熟收获时,陆家妯娌俩总是惦记着住在大园上的警卫班战士们,她们就将新煮的花生和新榨的黄豆油等送到伙食房,炊事班长说什么也不肯收下。顾学修表示大部队在打日本鬼子,能打胜仗,老百姓就高兴,不要见外,请对方收下这一点小心意。粟裕闻讯从办公的厢房里走出来,笑盈盈地致谢,并表示这些东西收下,待会结账付钱。顾学修赶忙解释说,新四军东奔西走很是辛苦,出生入死令人崇敬,老百姓送一点自家田里长出来的农产品,是表表心意,钱肯定是不会收的。粟裕微笑了。
查阅众多史料过程中,我发现,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初,苏中反“扫荡”的几场重要战斗,都是由粟裕将军谋划的,而谋划的主要地点,就在于家坝村陆成德大园那间东厢房里。
为了挫败日伪即将对苏中三分区实行“清剿”的阴谋,粟裕等决定攻打石港伪军据点,那里距离三分区较近,啃下这块所谓“坚如磐石,固若金汤”的“硬骨头”,可以“敲山震虎”。战斗发生在1942年夏,在我军勇猛进击和政治攻势下,战斗胜利结束,共歼伪军1个团,俘敌数百人,缴获轻重武器数百支(挺)。石港攻坚战打乱了日军对苏中根据地的“清剿”计划,极大震慑了各地的日伪军。
粟裕在陆家大园朝东那间厢房里运筹帷幄,还组织了海门袭击战、如西反击战等,同时,也策划了苏中根据地的西线的多次出击,打得日酋南浦叫苦不迭。为了消灭新四军主力,南浦一面给南通日寇增兵,一面下达死命令要限期消灭新四军一师主力。1942年中秋前夕,盘踞在三余镇的日军大队长保田中佐获悉新四军主力在通中十总、二窎一带驻扎,就趁着军民过节的机会前来偷袭。结果,在粟裕直接指挥下,新四军在二窎谢家渡又重创日伪,《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记载:“9月26日凌晨,谢家渡战斗结束。新四军总共击毙保田以下日军92人,俘虏3人,伪军被毙及俘虏300余人,这是当年苏中一次性歼灭日军最多的战斗。在缴获的战利品中,仅日军军官随身所用的指挥刀就有4把,另外还有手摇步话机和接收器。”战斗的谋划就是在陆家大园朝东厢屋那盏灯下完成的。
鲜为人知的是,1943年2月,粟裕还在于家坝村谋划了攻打曹埠伪军据点的战斗。曹埠在十总西北20余里,驻军伪营长徐容是日军的忠实走狗。攻打曹埠据点的战斗,由新四军苏中军区特务一团团长张震东指挥,张团长负伤后,粟裕亲临前线直接指挥,这一仗消灭伪军200余人,打乱了日伪“清乡”部署,锻炼、提高了新编部队的战斗力。
在那个时段,于家坝村的陆家大园充满了浓烈的抗战气氛。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骑岸中学在这里开班,南通儿童工作队在这里进行培训,还有,粟裕将军常在这里给新四军干部上课。据当时参加听课的前辈回忆,粟裕总能高瞻远瞩,联系具体战例深入浅出剖析,讲课饶有风趣,通俗易懂。谁能想到,于家坝村那些简陋的教室里曾留有共和国十多位开国将军和地方首长的身影,至今,十总中学校园烽火亭顶部悬挂的红木匾额,上面刻的是夏征农、梁灵光、顾尔钥、林克等老一辈的墨迹。
陆成德的孙子陆仪(陆中民)那时才十二三岁。看到粟裕每次匆匆回到大园上的东厢房后,不是在埋头看书,就是在地图前仔细比量着,他觉得这位首长真是很爱学习。粟裕的警卫班的战士们喜欢唱歌,陆中明常在旁跟着学唱,半年多下来,他也能熟唱20多首抗战歌曲了。
新四军的报国精神和良好风纪深深感染了陆家大园的人们,三年后,陆家妯娌俩就分别把自己刚成年的儿子陆中坚、陆中敏送去参加了新四军。后陆中坚在山东渤海区战斗中牺牲,为人民解放事业捐躯成为烈士。陆中敏当了炮兵,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场上大显身手,新中国成立之初当上了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团长。
1943年春,苏中反日伪“清乡”形势紧迫,粟裕等苏中区领导在部署检查备战情况后,带着部队和机关转战东台地区。将军虽然远行,然而,他住在通州于家坝村留下的故事却长留在人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