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铁生
左起:目前的华王庙大殿门口,华王庙“一殿一卷”屋顶,寺街华王庙草图(管耘园绘)。
寺街南华王庙修复于2025年8月启动,引起南通市民的关注。
华王庙始建于元代延佑五年(1318),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华王庙初在西城外,续构城中寺街”(施宁《寺街》)。查阅光绪通州图及1928年、1947年、1948年出版的老南通市区图,寺街西侧均注有华王庙,可见昔日它在市民中有一定影响。现仅存约原庙宇的三分之一,所留三间主殿,比其他寺街民居高大,为清代末年“一殿一卷”(又称“勾连搭”)格调。南通市文物保护学会理事许可在接受南通电视台《总而言之》的采访时说:“这前面屋顶样式是‘卷棚’,后面是‘硬山顶’,利于建筑高度在控制范围内进行深度延展拉大,否则屋顶要做得很高,这也是祖先的一种智慧。”
民国13年(1924)时张詧曾捐资对华王庙进行了大修,民国34年(1945)重塑了文昌宫全部神像。
季修甫解释:“华王是什么人呢?华佗,三国名医,被曹操杀掉的。中国人对医生、特别是历代名医很尊重,以为他们死后会封王成神,继续为人们治病。”这也是南通先民供奉华王数百年香火不断的原因吧。
现在寺街47号的华王庙大门,朝东的门楣上有匾额,上书“华王庙”三个大字。门口左右有近一米高的青石鼓一对,颇为大气壮观;大门的左右竖框有对联一副:“三分医国手,万古济人心”;门框下面连有石座,石座内凿有凹竖暗槽,可安放近一米高的大门槛,早上提起以便行走,晚上插放与门同时关合,有利安全。
“进大门,南向是供华佗的正殿,北向是名医殿,东向正对大门的是文昌宫”(孙模,2004年5月25日《江海晚报》)。
华王庙正殿有孙启楣撰写的楹联:“忠于汉被冤,到今俎豆馨香,为问权奸谁庙祀;书不秦而火,剩得刮摩煎洗,幸留神术续医经。”“华佗像(神龛)两旁有一付醒目的楹联‘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时名’”(《南通市民族宗教志》151页)。
“正殿供奉华王大帝,左右有侍童,两旁将官、千里眼、顺风耳、药童、诊视功曹、文判官、鸡虎猴鹿、痧痘二神、二郎神、斗姥、猴神(行身)。名医殿除西边供眼光、东边供齁神、猴神外,正面供十大名医,有华佗、孙思邈、扁鹊、李时珍、张仲景、王叔和等,一米多高的泥塑像……文昌殿居中,供奉文昌、关帝、吕祖,两旁为朱衣、金甲、黄卷、魁星、张仙等神像”(《崇川区文化遗产名录》下册,256页)。
我老家曾住不远的石桥头巷,父亲的《安颂谟札记》提到20世纪20年代自己在寺街华王庙隔壁王宅参与办《通海新报》。我上小学时进华王庙看过,好奇心所使,只记得有千里眼、顺风耳、猴神等。
华王庙里还供奉有崇川道士外科大医陈实功。“明末通州籍外科名医陈实功也占一席座位。这些受供之名医为一米多的坐像,像前有木主,写有朝代和姓名。据传吕洞宾在军山度陈实功登仙未成,戏摸陈‘鬼脸儿’,致使陈的胡须呈半白半黑,名医殿陈实功的塑像也如此,笔者多次想睹其容,惜为杂物所挡,而终未能证实”(孙模,2004年5月25日《江海晚报》)。
“华王庙又称药王庙,有很多写着医生名字的木牌位,其中有我们南通明代的陈实功”(《季修甫文集》下册280页)。
古来华王庙的“仙方”(民间又称“秘方”)也是独一无二的,曾有珍贵的明万历年木刻药方,它分内外科签筒。内科100签,外科64签,每签首先用七言绝句,概括了病因、药理性能及适应病症。由四到五味中药组成。签簿木刻板的序文,载该签药方系郡人陈实功(字毓仁)撰献。南通道教协会原会长陈济煌说,包括陈实功像在内的“十三尊塑像极其精致,神态栩栩如生,解放后国家文化部门领导在市文化部门管劲丞陪同下多次来庙视察,对十大名医的塑像称赞艺术高超,要好好保护……可惜在1958年7月献庙,神像全部被毁,仅留后面三间给道士冯成章居住,先后被改做芦苇厂、帽子厂、织布厂、鞋子厂”(《南通道教源流与变迁》96页)。
孙模介绍说“华王庙中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正殿里供的猴神,其像高不过0.5米,有一个写实的猴首,身披红绸,看上去像穿着红衫,像前香炉里的香灰多得容不下。南通有人相信此猴神能催生,每逢产妇生产不顺,其家便到华王庙迎猴神回去供奉,产妇便能转危为安,然后再送神回庙,酬以香火费,入道士囊中”(2004年5月25日《江海晚报》)。
其实在华佗故里谯郡(今安徽亳州)东北23公里,有永城市龙岗乡华佗村。当年该村前任村支书、73岁的关开运老人说:“这里的古华佗庙规模较大,庙里有座1米高的紫铜色华佗像,村里相传华佗像能治病,谁家有了病人,把华佗像‘请’到家里(烧香许愿后把华佗像抱回家),病人很快就会好了。真可惜,‘文革’时,华佗庙被破坏了,华佗像被人偷走,华佗故里的确认一时陷入困境。”
南通寺街华王庙的猴神,有什么历史渊源呢?胡适、陈寅恪、季羡林等史学大师都认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原型,来自印度最古老叙事诗《罗摩衍那》里的猴神哈奴曼。印度的风神“Vāta”与华佗同音,是一位如风一般为病人奔走治病的医神,据说猴神是华佗的儿子,是否与南通华王庙有关只待专家们考证了。
华王庙王尧年道长求雨的民间故事,曾在通州城流传很广。据《光绪通州志》卷末记载,通州久旱无雨,田禾枯萎,恭请城中寺街华王庙王尧年道长求雨,以解久旱之苦。那天烈日炎炎,他将一口大水缸置放在郊外,取来一面大镜子,架在缸口的上方,用红色布巾绕镜框形成环锁的形状,然后登上法坛调运正气口诵咒语,并画一道符,系扣于鸟的翅膀,鸟振翅朝西飞去。隔夜通城大雨滂沱,久旱降甘霖,百姓欢呼,田禾被滋润碧绿。传说王道长行事谨慎,不轻易试用法术,他一生中仅三祷施法求雨,都有灵验。当然这传说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有趣的是,南通人旧时称清朝以前外圆内方的铜钱叫“华华钱”、称寺街华王庙叫“华华庙”,都这么说。华王庙地处市中心,且都是供奉名医、是追求健康生育长寿的独具特色的道观。“解放前后南通市中医界每年夏秋来此轮流施诊。”(《南通市民族宗教志》151页)南通名医喜仰之、喜左泉、马鼎庵、周筱斋、姚燧如、陈海如等十多位医师轮流义诊,不但免费为贫苦市民治病、针灸,遇有特殊困难的病人,医师们也纷纷解囊相助。而且医师们认为能在华佗殿前义诊,另有一种骄傲的感觉。
但是寺街华王庙不是药王庙,南通老药王庙在城南环城南路南侧。张謇《柳西草堂日记》谈到南通三叔父张彭庚购下明外科名医陈实功居宅的一部分、张謇纪念馆内遗存的曼寿堂西隔壁,为陈氏捐建的药王庙。1925年4月2日,《通海新报》载张謇诗一首,序曰“故药王庙前有鸡栖树,数百年前物也。六十年前尝嬉戏其下。今庙徙,建因树斋,诗以纪之”,所以“因树斋”即药王庙原址,现部分建筑成为南通市张謇研究中心办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