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9月16日南通以江海之名再次向全球发出邀约。从2019年首届船舶海工展到今天成为部省指导、中外关注的博览盛会,一艘艘“南通制造”从这里拔锚起航,一条条产业之链在这里拔节生长,一次次创新裂变于这里激荡成势,不仅彰显了南通作为海洋产业高地的深厚底蕴,也见证了中国船舶海工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坚实步伐。
向海而兴,提升产业新高度。船舶海工是南通的地标产业、城市名片,全国每10艘新船即有1艘“南通造”,海工装备占据全国四分之一市场份额,从“天鲲号”登顶亚洲之巅到全球最大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启航,硬核实力铸就地区标识、行业标杆,推动船舶海工产业不断朝着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高价值应用的方向快速发展。
向新而行,澎湃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南通积极以平台育“新”,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诺德瑞海工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相继落子,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节点;以人才强“新”,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哈工程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机构集聚,为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以场景促“新”,国内首制14000立方米B型LNG液货舱、最大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每一项“首个”“首制”“最大”,都是南通船舶海工驶向深蓝的生动缩影。
向融而进,锻造集群新生态。南通牵头通泰扬船舶海工集群发展,共建长三角全球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大的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本届博览会将“融合”文章做到极致,既有区域融合的呈现,上海、舟山、大连等地同台唱戏,也有产创融合的凸显,各大高校、检测机构、金融机构均有展台,还有供需融合的安排,“船海优采”集中采购、专业观众“进园入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在紫琅湖畔交汇激荡,展会成为永不落幕的“交易场”。
向绿而生,把准时代新航向。绿色低碳是船舶工业“驶向未来”的通行证,谁能抢占绿色赛道,谁就可能赢得下一轮全球造船业话语权。南通积极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减污降碳协同开展(近)零碳试点建设,有序推进涉海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研发和推广绿色船型,为全球航运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向洋而歌,彰显开放新胸怀。开放是南通的基因,也是博览会的气质,本次展会报名参展的企业超过500家,有60多家境外企业参展,世界船舶海工的“最强大脑”与“最强阵容”齐聚,这里既有展品与订单的呈现,也有理念与思维的碰撞,“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加速成为船舶海工产业“左右逢源”的核心节点、关键枢纽。
向高而攀,续写强国新篇章。对南通而言,办好一次博览会,绝不止于“搭台唱戏”,也要“立柱架梁”,绝不仅仅满足签约落地,也要“谋势蓄势”。我们要以本届博览会为新起点,进一步放大产业集群、创新开放、绿色发展的乘数效应,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更高层面布局产业、更宽领域塑造优势,让一艘艘“大国重舰”从图纸驶向深蓝,一次次“全球第一”从南通走向世界。
·王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