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凌
作为一名博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专家程蕾蕾医生一直有写作习惯:她存着一个叫“素材小金库”的文档,行医之余,她会把印象深刻的病人故事写下来,并插入对应的图片与照片。
光阴荏苒,“素材小金库”不知不觉累计超过了12万字。一年前的春节长假,在完成最新的医学论文后,程蕾蕾医生突发奇想,想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常见心脏病的诊断与疗愈方法,以及最新医学科技的进展。
是的,作为科普写作者,她绝不满足于用一个个短故事来“图解”看诊、会诊、手术、康复的旅程,作为《豪斯医生》《良医》《匹兹堡医护前线》这些热门剧的粉丝,程蕾蕾准备写作一部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长篇小说,将个人命运的起伏、意想不到的冲突,充满张力的巧合,与心脏病的诊断与疗愈方法,以及“补心”技术的最新进展等知识互为穿插,让读者也可以成为“半个行家”。近年来,医生们发现,人身上的病往往相互牵连,比如肾功能减退会引发高血压,系统性自身免疫会累及心脏,抗肿瘤治疗会诱发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等,因此,多学科协作是医学发展的趋势,程蕾蕾医生在《心·眼》这本新书中,也大量涉及多学科协作的成果,她将169个知识点融入连续剧一般的故事情节中,将这两者严丝合缝地“嵌套在一起”,期待读者既被扎扎实实的科普知识所吸引,又放不下精彩纷呈的人物传奇。她以为,唯有在故事中自然地融合急救知识,在惊险万分的诊疗与急救中,娓娓道来“补心之道”,读者方能兴味盎然。
通读全书,我们将目睹频出故障的心脏,对病患日常生活的冲击;洞察突来的恶疾,对病人周围原本含情脉脉的关系的撕裂;看到医生本人有朝一日也成为病患时,那一份无可奈何的自嘲,与难以言表的愤怒……是的,随着看病与抢救的惊险流程,我们会看到人间百态,看到事态转折,看到诊疗背后的复杂人性,看到被掩藏很久的伴侣间的真实关系,也看到医生的喜怒哀乐。
程蕾蕾的使命,是在医患间架起同情与互谅的桥梁,为此,她从“素材小金库”中遴选了若干个来自身边的精彩案例,重新组织,抹去病患的隐私,当作写作的基本原型。但与她原先的设想不同,最初选出来的大部分故事并没有用到,因为在每天冲锋陷阵的临床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故事像熔岩一样涌了出来,它们更新鲜、更紧张,更具催人泪下的情感浓度。医生与助手在紧锣密鼓救治时的沪语打趣,技术科的“老爷叔”从生死关头醒来,台湾客商心中埋伏的“炸弹”,令医生提心吊胆;医生在西餐厅吃饭的时候,无意间救了面色不佳的经理……随着情节的自然流淌,程蕾蕾医生依次嵌入了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早搏、起搏器植入等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并通过书中人物的对话进行解释。20多年的职业生涯促使程蕾蕾医生“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想一招”,这让她的问诊生涯在很多时候超越“眼见为实”,挖到了病的根源,这就是这部长篇医疗科普小说为何要起名《心·眼》的缘由:多长一个“心眼”,才能拯救心脏这个“人体发动机”啊。
这部长篇小说,一部分故事是旁支斜出的,书页的两侧,每隔数页就出现有关心脏病的诊断小方案与名词解释,它们就像出了院墙的一枝杏花,突然提醒你“这可不是一本充满上海味道的生活小说,它还担负着科普的重任”。要知道,在我国,心血管患者的人数已达3.3亿,在城乡居民的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患者能具备一定医药常识,能救命。
程蕾蕾医生写出了心脏病的疑难与凶险之处,写出心脏肿瘤科的医生如何小心翼翼地在人体最重要的“发动机”上拆弹。她也如实写出自己与助手在年复一年的紧张操劳中,如何苦中作乐。是的,资深医生的日常生活,经常被病人的需求扯散成无数的碎片,就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里,他们一样要买菜烧饭,约会结婚,一样要辅导小孩功课,一样要为了租房买房而烦恼,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藏着儿时的梦想和念念不忘的人。他们也会有情绪,有累到脚步踉跄的时刻,如果病人也能感受到医生的苦恼与疲累,感受到医生负重前行的不易,其实对提升医生的“士气”与耐心极有好处,也对诊疗方案的完善有好处。
这部长篇所表达的人性的温度,来自程蕾蕾医生对病人人际关系和心理变化的个性化感悟,也来自一份感同身受的体谅之心。能把科普文章写成好读的长篇小说,这种另辟蹊径的尝试,需要医生的理性逻辑与感性思维高度融合,看到《心·眼》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我意识到:有一类人文素养突出的医生,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行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