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夏蒋村二轮车队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A06版:民间写真       上一篇    下一篇

□任寿

解放前后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安东乡丁所集镇北首的夏蒋村有支“二轮车”队,在丁所、李堡一带特别地惹人注目。这支队伍接客送人、贩海货、贩粮油、贩家禽,样样都来得。在六七十年代的农闲时期,他们送客一趟虽只有二三毛钱,但一天挣个块儿八角钱的,也解决了一家四五口的生计。

夏蒋村紧靠丁所集镇,村里的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都靠在公路边上,买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出门很方便。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丁所集镇及夏蒋村就通了公路,聪明的夏蒋人感到商机来了,家庭条件好的人家就买了自行车外出做点小本生意。我的外婆家住在夏蒋五队,几个堂舅很早就买了自行车到丁所轮船码头、车站等地接客送人。

据我的一个堂舅说,20世纪60年代买辆旧自行车只要几十块钱,回来后加固链条、齿轮、轮胎,辐条换成粗钢丝,后面用两根竹片延伸座位的长度,上面再加上一个棉花布垫,让乘客坐得舒服一点。这样不用办任何手续就能上路挣点外快了。我有一个表兄十三四岁就到丁所轮船码头做起了接客送人的生意。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期,丁所轮船码头十分繁忙,有开南通、海安、掘港、溱潼、大中集等地的客运轮船。那时,有南通知青下放到海安角斜、沿口,苏州、无锡的知青下放到东台唐洋、三仓、新街等地,他们都是从南通乘船到丁所,再从丁所转坐“二轮车”去角斜、沿口、唐洋、三仓、新街。夏蒋村踏二轮车的就在轮船码头、车站等地等待客人。客班船没到的时候,他们在轮船码头西侧的窑货场上打打牌消磨时间。“嘟——嘟——”的汽笛声响起,客班船到了,他们都簇拥到码头上,帮客人拎行李、背挎包,总希望能接到个要走远路的,比如到新街、角斜等地的,一趟跑下来就有四到六毛钱的收入,送到三仓能弄到块把钱,回头有客,收入就更加可观了。

70年代中后期,由于知青逐步回城,以及公路客运班次的增多。乘轮船的人少了,二轮车送客的生意也难做了。夏蒋村人便把目光转向“踏货”的方向。如到如东的靖海、栟茶等地将刚出海的文蛤用自行车运到海安、曲塘、姜堰等地农贸市场上销售或者直接送到饭店。当时,海安东乡广种三麦、蚕豆、玉米、棉花等植物,水田面积较少,农民很少吃到大米饭。于是,夏蒋村踏二轮车的人就到农户家中收购蚕豆,运到泰县苏陈等地换取大米,从中赚取差价,一来一去100多公里,车上还载着200多斤粮食,要是自行车出了故障,坏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其“惨象”可想而知。70年代后期,市场逐步放开,夏蒋村专门贩米的人多了。他们将里下河地区的大米贩到海安东乡丁所、李堡、角斜等地销售,活跃了农村商品市场。当然也有些心术不正的人想从中多赚些差价,将大米倒在家中的塑料纸上再掺水拌和,增加重量,多赚一点黑心钞票。80年代初,海安东乡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大米的生意难做了,夏蒋村人又将目光转移到贩运禽蛋、家禽上了,将海安的鸡蛋、三黄鸡运到上海、嘉定等地销售。80年代的海安有“百万雄鸡下江南”之说,这下江南的运输队中有不少的就是夏蒋村人。那年头,从丁所大桥到夏蒋村的公路边上到处都是鸡毛飞舞,邻近的李堡街上贩蒜头的人又特别多,农贸市场上处处蒜皮飘飘。人们开玩笑说,丁所的鸡毛、李堡的蒜皮,加在一起就是“鸡毛蒜皮”成语的来历了。

90年代后,夏蒋村的二轮车队也鸟枪换炮了,先是重庆嘉陵轻骑、后是“幸福250”摩托,再后来又进化成手扶拖拉机、方向盘式拖拉机、农用货车、卡车等,主要贩运家禽、禽蛋等,销售市场也由上海,扩展到苏州、无锡、常州、宜兴等地。二轮车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