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辉
参加过各个阶段同学聚会,席间聊起遥远的三四十年前,大家能够记得名字的老师寥寥无几,至于能记得“形状”的就更少了。总结起来,能让学生记得一辈子的老师,具有的共同点是现在所谓的“情商低”、一肚子不合时宜,我的初中班主任杨老师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在服饰上已经开始百花齐放,杨老师却总是穿着中山装,夏天也是长裤、衬衣,风纪扣扣得严严的,绝无走光之可能。?“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杨老师如此要求我们,实在没人做得到,但他一直严格按这个标准规范自己日常举止。
杨老师是语文老师,他主张每天写日记,说虽然这很难坚持,但可以培养自律性。日记具有私密性,他却要求大家每星期上交一次,由他审阅。这样一来,日记就变了味,然而却变得有了一些实用性。比如弱势的同学被欺负了,杨老师第一时间就能知道,会约谈相关同学,情节严重者请家长。有了日记的威慑,班上三年间没发生过严重的霸凌事件。大家有什么想法,当面往往不好对杨老师说,但通过日记可以达成有效沟通。
有一次,学校组织大扫除。原本计划半天完成,然而我们清扫完目标区域,临时又加了任务。到了下午,又加了一次任务,一直干到傍晚。我在日记里对此表达了不满,认为学校不应该出尔反尔,给学生树立不好的榜样。杨老师看了日记深以为然,跑去向校长反映。出于对学生的保护,他只是说一些同学提出了意见,但没说具体名字。可是回到班级,却点名道姓表扬了我。当时我有些恼火,这么多人知道,校长不就很快知道了?杨老师真够幼稚的。然而我并没有迎来什么不良后果,现在想想,或许杨老师信任自己的学生,相信他教的学生中绝无两面三刀的小人。
杨老师特立独行,可想而知在注重人际关系的环境下,在学校一直属于孤家寡人,世俗眼光看来就是混得不怎么好。好在他后来考上了研究生,在当年重文凭、高学历人才稀缺的背景下,再怎么也不会过得很差了。像他这样的老师,我学生时期各阶段都遇上过,全校往往就那么一两个,能遇上真是天大的福报。
冯道在《荣枯鉴》中写道:“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一晃如今我们都年近花甲,同学中似乎还没出过杨老师这类人物。不过即便平日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高情商同学,回忆往昔都很敬佩这类老师。窃以为只要仍仰慕君子,就算不得真小人,因为心中那点暗夜微光并未熄灭。至少知善恶、能辨美丑。身边有些人总在宣扬当坏人才能吃香喝辣,这类羡恶之人,才是无可救药,当远离之。
人生海海,回想此生遇到的几位“低情商”老师,他们就像灯塔,让我们不至于偏离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