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当好穿针引线的“全科社工”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A05版:时 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张裕新

近日,海门区“全科社工”实践实训中心在海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成立。活动现场,海门区委社会工作部、南通大学管理学院、海门街道三方签署共建协议,推动构建“政、校、地”社区工作者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为提升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水平注入新动能。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者是这“最后一公里”的“铺路者”,他们是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在社区的直接执行者,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落实到“末梢神经”。当前,部分社区工作者队伍还存在结构不优、能力素质跟不上、精神状态不佳等难题。海门区全面推行“全科社工”社区工作者队伍强能强基计划,推动社区工作者从“专岗专职”向“全科全能”转型,社区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升级等一系列举措,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过去,社区工作者的核心任务是落实政策、调解矛盾,工作逻辑以“管人管事”为主。进入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区已从过去“上传下达”的行政末端,转变为需要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的“治理主体”。一方面,居民需求日益多元,矛盾复杂性升级。例如,停车位短缺、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往往涉及周边单位资源调配,仅靠社区居委会或政府单方面推动难以根治。另一方面,治理理念从“管理”转向“共治”,社区居委会需要与周边单位建立互利关系,而非被动地等待“被服务”。这种逻辑的转变倒逼社区工作者必须从“完成任务”转向“经营关系”,从“等指令”转向“造机会”。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跳出“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转型为主动协调资源、搭建合作网络的“治理枢纽”。这一转型不仅关乎社区治理效能,还直接影响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从这个角度讲,打造“全科社工”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让“全科社工”一岗“包圆”,成为“一专多能、一人在岗、事项通办”的综合型社区工作者人才,必须下足能力提升的“绣花功”,让思维不离线、本领不断电。在“全科社工”队伍培训上,尤其要提升三大能力。一是主动破局的能力。新时代的社区治理要求工作者既懂“深耕”,也会“破冰”。对内需通过定期走访、倾听诉求,与居民建立信任网络,精准识别社区内的闲置资源、能人达人;对外要主动对接周边单位负责人,利用活动契机建立联系。二是善用“中国式关系”智慧。注重互惠互助,要深谙“先予后取”的逻辑。三是整合政策与资源的本领。社区工作者应像企业家一样思考,懂得盘活“家底”,实现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此外,在培训方法上要加强实践锻炼,推动“新来的”全面熟悉社区党务业务、“偏科的”加快重点板块补缺补位,增强社区治理、服务群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连接”——连接政策与民生、连接居民与社会、连接问题与答案。新时代社区工作者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资源的联结者、创新的推动者,唯有提升“全科社工”能力,主动突破角色边界,善用中国式治理智慧,才能将社区从“矛盾汇集地”变为“活力共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