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以总体国安观推动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A04版:学与思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建国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赋予教育领域新的战略使命。安全教育作为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全民安全素养的重要抓手,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擘画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为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繁荣筑牢思想根基。

把握国安观赋能安全教育时代价值

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了安全教育的战略方向,同时为其赋予了价值指引。不仅巩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也让安全教育成为支撑这一进程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国家安全涉及的领域持续扩大,逐渐覆盖科技研发、生态保护、文化传播等新兴方向。这种转变使得安全教育承担起更为迫切的时代责任。当前安全教育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工作范畴从防范具体领域的安全风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整体布局;职责定位从单一领域管控,升级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系统工程。这种双重转型要求安全教育突破传统应对式的工作模式。通过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安全教育能够将分散在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串联起来,帮助公众建立起全方位的安全认知体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重新定义了安全教育的价值目标,推动教育活动回归育人本质。总体国家安全观将“人的安全”置于发展核心地位,引导我们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命题。当国家安全价值观融入教学实践,安全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内在关联,逐步形成维护国家利益的价值观自觉。这种教育理念转型带来三重突破,一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灌输转向价值引领,二是认知维度从工具化倾向转向系统思维培养,三是培养目标从专业人才转向家国情怀践行者。这种立体化培养理念,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深层联系,最终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群体共识。

锚定国安观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原则

遵循法律法规是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政治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鲜明的法治属性,为安全教育实践提供了明确的制度框架与行动准绳,《国家安全法》《教育法》等法律规定了教育系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义务。实践中需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标准,建立教材审查与内容把关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同时,通过制度化的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及考核评价体系,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指南。

遵循教育规律是确保国家安全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需契合认知发展规律,遵循“知情意行”的育人逻辑。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采用情境浸润式教学,通过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等实践载体,让学生理解国家安全内涵;高等教育阶段则需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将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新兴领域融入专业教育。要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小学阶段侧重情感启蒙,中学阶段加强法治认知,高等教育强化责任担当。同时需遵循教育传播规律,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特点,创新“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育人模式,避免简单说教,实现国家安全意识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

构建国安观引领下的育人新生态

打造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分步骤推进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需明确三个重点方向。一是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地位,结合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和公众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通过系统性整合安全教育内容,打破传统安全领域与新兴安全领域间的固有边界。二是实践层面建立多维联动机制。在教学场景设计上,可将真实发生的网络攻击事件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模拟黑客攻击的实战推演,帮助学生理解网络漏洞的破坏性。三是知识传递过程应注重实践转化。开发跨领域知识图谱,将网络安全防护与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等模块有机衔接。

构建科学的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安全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支撑,评价体系应涵盖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多方面,既关注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也重视最终成效的客观检验。评价标准需明确不同学段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素养水平,包括对基础安全知识的理解深度、对潜在风险的警觉意识培养成效,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操能力等要素。评估方法应采取多元化形式,通过问卷测评、情景模拟、实践操作等途径,系统收集教育实施效果的真实反馈。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依据评估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强化安全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安全教育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主体的协同参与,形成合力。家庭是安全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安全教育方法,为孩子营造安全的家庭环境。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将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安全教育教师。同时,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社会为安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安全教育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赋能安全教育的时代价值,锚定国安观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原则,构建国安观引领下的育人新生态等多方面举措,推动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南通市委党校讲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