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人社动能”
日期:09-15
□施宏杰
人社部门作为连接“人”与“产”的核心枢纽,在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统一关系:新质生产力给人社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为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反之,人社工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和制度保障。因此,必须将人社工作置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深化人社领域的制度改革和服务创新,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人”这一最活跃、最革命的生产力要素,从而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社系统工作带来新挑战
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其特点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这直接对“人”这一核心要素产生了巨大影响。譬如,在就业结构上,随着AI、自动化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将大规模替代流程化、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初级脑力劳动岗位,同时创造大量高技能岗位和部分低技能服务岗位,如何应对这种结构性失业风险和中产岗位挤压问题成为人社工作的新课题。在技能需求上,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是掌握数字技术、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而现有劳动力队伍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不具备这些技能,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的新局面。在社会保障上,新型就业群体如何便捷、可持续地参加社会保险,如何设计与其收入特点相匹配的参保缴费政策,是社保体系必须回答的新问题。在劳动关系上,随着工作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平台进行分配和管理,劳动关系从传统的“企业-雇员”长期契约关系,转向短暂的“平台-个人”合作模式,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制等日益普及,对传统的劳动定额、绩效考核、工时管理和劳动关系认定都提出了新要求。
人社部门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人社工作必须主动顺应时势、求新求变,从传统的管理思维转向赋能思维,在直面新变化、新挑战中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扫清障碍、提供动能、稳固底盘。
以“转型”为驱动,拓宽就业新空间。人社部门作为促进就业的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监管服务作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宏观政策,引导资本和劳动力资源从落后产能向先进产能转移,从低效、重复的领域向高附加值、创新型领域流动,腾出更多就业岗位投入新质生产力。鼓励企业“机器换人”与“智能化改造”,大力推广数字工具与AI应用,支持培育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的就业增长点,积极开发更多适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职业。
以“赋能”为引擎,提升就业新技能。新质生产力对人的转型升级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适应技术革命性突破带来的生产范式变革。要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实施“岗位对岗位”的精准技能重塑,帮助其顺利实现职业过渡和转型。推动技工教育培训体系改革,大力发展数字技能等新兴领域培训,推行“产教融合”“工学一体”“学历+技能”贯通培养模式,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急需紧缺型新人才。
以“提效”为双翼,优化就业新流程。打破传统就业服务的惯性,针对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特点,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前后两端”,覆盖劳动者职业发展的全周期。建立“产业-人才”联动预警机制,推广“就业导师”进校园、进园区,打造“新质生产力”人才数字云平台,推行“远程面试+技能认证”一体化。深化员工录用、灵活就业、人才服务、退休等跨部门“一件事”改革,推动“一件事”全流程网上办理,为创新主体提供稳定预期,降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社会成本。
以“共享”为落脚,夯实就业新保障。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的覆盖面,特别是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保障范围,消除群众投身新领域、新赛道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使劳动者能够分享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市场空间。推动电子劳动合同、智慧仲裁、人才数智服务等数字化场景应用开发,推进新业态行业企业开展集体协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人社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新质生产力是“引擎”,牵引着人社工作的改革方向;人社工作是“燃料”和“润滑剂”,为新质生产力这台引擎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动力,并通过稳定的就业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和谐的劳动关系,确保引擎能够平稳、高效、持久地运转。
(作者系南通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