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四策并举赋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A04版:学与思       上一篇    下一篇

□聂以璇

2022年11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系统构建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为教师数字化能力建设明确了方向。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凸显了数字素养在教育强国战略中的基础地位。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主要阵地,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既决定着学生数字能力的培养成效,也影响着高校数字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期,系统探寻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已成为落实国家战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认知铸魂:增强教师数字化教学意识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关键在于转变数字化教学意识。要推动这一转变,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个人须形成合力。高校层面,不仅要在常规的专题研讨、教学论坛、业务培训等场合系统阐释数字化教学的价值,还要让教师在实践中真切体会到技术的力量。如可通过雨课堂等平台跟踪学生学习数据、利用虚拟仿真系统完成实验教学、借助AI助手推送差异化作业等,让教师切身感受教学效率和课堂活力的提升,营造开放互动的教学生态。教育管理部门,应出台专项计划,统筹资金和资源,支持高校建设数字化教学试点,并通过定期评选优秀教师、展示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师个体,应主动更新教学理念,把数字技术融入备课、授课与课后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同时,要强化数据安全意识,守住学生隐私与教育公平的底线。

技术筑基:构建数字素养培训体系

当前,高校教师数字化培养的关键在于将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这就需要一套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的培训体系,可围绕“能力画像、精准实施、持续迭代”三个环节展开。能力画像阶段,高校通过问卷调研、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等方式,摸清教师在数字技能、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上的不足,让培训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精准实施阶段,应结合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目标,设计分层分类的课程,基础阶段侧重常用工具操作,高阶阶段引入数据可视化、智能助教等新技术,既可以打牢根基,也可以拓展前沿。持续迭代阶段,培训内容要跟得上技术更新,案例常换常新,形式更加灵活。线上与线下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并行,让不同学科、不同节奏的教师都能各取所需。同时,通过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和学生反馈形成闭环。最终,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使教师在课堂上真正用得上、用得好。

资源拓界:打造共创共享的数字环境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坚实的资源支撑。让教师用得顺手、学得长久,就必须营造共创共享的数字环境。夯实硬件基础。高速网络、智能化教室、自动录播系统、虚拟仿真设备、互动白板等,应成为高校“标配”,为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提供基础保障。只有硬件到位,数字课堂才有底气。推动资源共享。国家层面应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汇聚权威课程和优质案例,确保内容可靠高效,避免同类资源重复建设。平台不仅要“建得好”,更要“用得上”。建设一体化数字平台。高校可联合技术团队,打造集课程教学、交流答疑、作业批改、考核评估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教师借助AI工具能即时获得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实时呈现,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让资源真正流动起来、用起来,才能转化为教师素养的增长点、课堂质量的提升力。

机制领航: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

考评制度不是负担,而是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才能真正激发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内生动力。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数字素养不仅是工具使用,还包括教学应用、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考评应依据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设计多维指标和科学工具,既看基础技能,更看应用成效,让评价成为教师成长的参照系。创新内生激励机制。数字素养提升不能停留在口号里,应纳入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等制度。教师在课堂应用出彩、科研创新有突破,就应在考核中有所体现。通过举办数字化教学竞赛、培育典型案例,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让先进经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健全动态监督机制。考评不能“一评了之”,而要动态跟进。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定期评估教师在教学、科研、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进展,既督促改进,也保障落实,让考评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从而把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技术、资源和机制同步用力:认知重塑价值理念,技术夯实能力根基,资源拓宽应用边界,机制保障持续推进。只有这样,教师的数字素养才能不断提升,数字课堂才能更高效生动,高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也才能落地见效。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