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谔
立秋过后,气候一下子变得凉爽起来,早晚赤膊坐于庭院中看小狗打滚,有风自东南来,忍不住轻喝一声:“快哉,好风!”
接连两场透雨之后,狗尾巴草一下子就蹿到了半人高,大有把果蔬一举淹没之意。“优胜劣汰”从来都是人类的一厢情愿,“适者生存”才是硬道理。紫藤花又开了,猕猴桃已经长成了串,秋虫的吟唱穿过茂密的庄稼递进而来,从容坚定……
早上刮胡子的时候,见鬓边有白发竖起。日月如梭!下意识伸出手去抓了一把,张开手心,什么也没有。
两种“稚拙”
孩童书画的稚拙天真,主要是其认知事物与书绘能力的不足造成的,好比一朵欲放未放的花,其形与完全开放后的花自有很大的不同;又如一枚生长中的果,其所拥有的生涩是自然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生长的过程也是自然之本身,故理所当然地拥有自然之美。成人欲效孩童之稚气,是“反自然”,除非此人之心灵境界已纯粹如同“赤子”,然既已如此这般了又何须效仿?一出手当自具天真之意态。此阶段之“稚拙”,在作者自己不过是“常态”,于欣赏者则有滤净人心渣滓、富有耐人寻味的特质。
图方便
近日临汉简,悟汉简中字形、用笔忽有奇妙不可思议者,大多是书者为图书写方便而作的“创造”。简便高效的需要以及宽松无拘的心理环境是催生此类奇异纵阔之美的两大因素。
心象
拙展拟于今年十月在上海心象美术馆举行。那日去看展厅,见馆前有菩提树一株,遂决定以“菩提树下”四字为展览之名。艺术乃艺者之“心象”,其追求过程一如参禅,不下坐破禅榻之功,难以觉悟成佛。
近禅
欲刻“菩提树下”一印。刻第一方时先篆文于石,后循墨迹奏刀,刻毕殊觉别扭。另取一石,印面上不再预篆印文,依心中之象使刀如笔地随兴削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时已近禅。刻毕觉有一二妙处。既是天赐,亦藉人为。
目的
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遵命”,也不是为了模拟,而是通过借鉴自然的方式,以自然之妙传达心灵之美。
偏向
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必须有所侧重时,宁偏向内容,勿偏向形式。属于形式范畴的形制、大小、布局、色彩等是由外向内发生作用的;属于内容范畴的审美、体悟、知觉、思想、情感则是由里向外产生影响。先内容后形式好比量体裁衣,私人定制;先形式后内容好比去商场在众多品牌、型号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衣物。长期的形式美训练会对作品内在产生影响,尤其在审美趣味方面,但效果甚微;善于由里而外发生作用的内容对形式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开创性或颠覆性的。艺术史上新形式的出现,大多源于内在思想表达的需要。
得一点静气
以公益课的理由把几个原来在一起练字但已经好久不见的朋友找过来聊聊。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姜老师拿出手机让大家看她班上一年级小朋友写的字,脸上洋溢着欣慰之色。她说她不教写字,但受她影响,不但班上学生天天要写,就是她的几个同事,中午时也要坐下来练一会儿。有一位老师说:“我练字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得一点静气。”
“就是为了得一点静气”,书法之魅力,尽含于此矣!
出路
摄影作品也应该有个人风格。习惯不是个人风格,易成习气;反复拍摄同类题材,即使成了系列,构成的也不是风格,而是题材单一。独特的手法有助于个人风格的形成,但流于表面的、由外部加入的特征,就像某人总是戴一顶鸭舌帽一样,难以让人由此深潜其中并以期获得更多。风格是摄影师的审美判断、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信念担当等内在因素熔合而成的个体精神标志,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精神本质而非其他。
先进的拍摄设备在提供更多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同质化、孪生化产品。凡属科技的少一些,凡需经人脑的多一些,也许这也是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