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全
在古邑如皋城南的内城河上,有一座南北向的小桥,名叫益人桥。
它原为小木桥,据清嘉庆《如皋县志》载,由邑人朱用铭捐修。它位于苏家巷南首,因仅容一人行走,故名一人桥。后来,众姓三次公修,桥板加宽,更名益人桥。1952年重修,后因桥南的县人民医院拓建,迁至原桥西约30米处。1974年,桥朽拆除,改建为水泥桥,宽达5米,更益于人们通行。
我小时候过益人桥,起初走的是木板桥,后来才是水泥桥。说来,它不及迎春桥、丰乐桥那么高踞伟岸,但在我心中,可是置顶的外婆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沿桐荫下的海阳路南行,从锦绣街拐弯往西,再向南过了苏家巷,就到了益人桥的老桥头。北岸杂树成林,绿柳拂岸。而对岸的人民医院,一座青灰的二层楼房,以及几排青瓦白墙的平房,在缥缈的云烟里若隐若现。
隔河望去,家史如水波拍岸,让我心潮起伏:我的外婆李榴开,1917年榴月生于桥南的李家大院。大门朝东的李家是花木世家,古陶、盆景尤多,宅院及花房近百间。爱莳花弄草的她念过书,又在北门烈女祠巷的如皋女工传习所潜学绣艺。1938年春,灾难降临。待她扶老携幼从如皋北乡七里阙逃难回来,从公共体育场东边的邱公祠到桥头的李家及对门的汪医生家,断壁残垣中,唯存河边李家的四间工棚。当年3月19日,日寇侵犯如城,烧杀抢掠,从南门吊桥起大肆放火,焚毁如皋纪念明代抗倭英雄邱陞的邱公祠等。之后,又放火烧东门、北门,无恶不作,罄竹难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作为长女的她,抹干眼泪,带着弟妹捡砖垒墙。二亩多的宅基地及河坡,则姐弟开荒,地里刨食。目睹日寇暴行,李家也种下抗日的种子。外婆的弟弟李筱亭年仅15岁,毅然告别亲人,于1944年参加新四军,历经第一次解放如皋城战斗、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战上海等,直至抗美援朝胜利归来。1956年春节,终于全家团圆。大喜的是,少小离家的弟弟不仅载誉归来,且带新媳妇上门——曾经朝鲜战场上的战友,能歌善舞的滇妹子。从此,弟媳二人的戎装结婚照成了我外婆的至宝,犹如她心头的明月光,后来由我妈妈珍藏至今。前些年,妈妈的舅舅从成都两度回如,因住我家,我听到不少从军往事。这些年,眷恋家乡的他与妈妈常通电话,中气很足,口气还像指挥员,无奈没能扛过三年疫情的最后一个冬天,享年95岁。
1958年,人民医院扩建,征用李家地块。翻身的李家刚翻建七间房,再不舍,以公益为重,迁居起凤桥南。起凤桥,由此成了第二处外婆桥……
儿时走益人桥,桥已西移。过桥,必先经县广播站,它如顺风耳,成为大家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其时人家收音机不常有,而广播常有。每天清晨,不必大人吆喊,“东方红,太阳升……”准点的《东方红》唤我起床,继而听着《新闻和报纸摘要》吃了早饭,背起书包上学去。
桥头,河水一路歌唱向西缓缓流去,在沈家巷北的严家湾画个了圈。文气满满的照壁引人久仰,那可是宋代大儒胡安定先生故里,古城文脉源远流长。
桥南,大路迢迢。东侧便是扩建后的县人民医院,那幢沧桑的砖木楼房仍为手术室。据载, 1921年,由乡贤沙元炳在沙家河塘发起创办如皋县公立医院,是年4月建成开诊,沙任院长。1926年沙元炳去世,留日学医的黄季平继任院长。1928年迁址益人桥南,建二层楼房一幢,共有43间,设有内科、外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待诊室、手术室、化验室、调剂室、诊察室、人工太阳灯治疗,病床30张。1935年易名广济医院,1938年3月,日军入侵时解体。
那时小毛病,一般去公社医院;只有大病,才上人民医院。我只随妈妈来看望过动手术的亲友,但仅有的几次,都见到伊藤。影片里的日本鬼子,莫不是“鸠山”“龟田”“松井”般的狰狞面目,然而,笑容可掬的伊藤令人刮目相看。全县无人不晓,她大名伊藤郁子,是原日军驻东北第一陆军医院护士。1945年8月,日军败退,院长带着两千多名伤员和医护人员拼命逃跑,却被牡丹江拦住去路。院长挥舞着东洋刀胁迫大家跳江自杀,所幸她死里逃生,被解放军救护队收留。“当护士时目睹日军的残忍,他们杀死那么多中国人,我要将功赎罪,替日本人还债。”从此,她成为解放军牡丹江野战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后嫁给如皋籍军人,1954年,她随丈夫回到如皋,在县人民医院手术室当护士,自此在如城度过后半生。2016年伊藤郁子辞世,享年92岁。
往南,是始建于1929年的公共体育场。解放后,焕新为标准足球场,能开“万人大会”。我上如中时,校运会都在此召开,且一开三天。尽管我无项目,但当小记者,“加油,加油!”声浪里,跟着赛事去报道,拼的也是速度与激情。不过,班级无赛事,也曾与同学溜到南门城脚根寻过抗战遗迹。祖居白太巷的于校长知道了,非但没怪罪,还现场教学:就在这里,“九一八”事变后,如皋各界召开救亡大会,随之四街游行,捐款支援前线。
前事不忘,今年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我于报端又重温这段历史。1931年10月2日《申报》刊出消息《各地抗日救国之激昂·如皋》:“自日军占我东三省后,全国震愤。本县各界,二十七日下午二时,在公共体育场举行各界反日救国民众大会,到四千余人,莫不气愤填膺,誓死抗日救国。全场空气,异常紧张,各界代表均有极沉痛之演说,并电请中央严重抗日,整军备战。全县民众誓为政府后盾。会毕,游行而散。”(见《南通日报》2025年7月5日“城市记忆”版,彭伟文《邱公祠兴毁碑中录:千秋俎豆真英雄》)正是那年,如皋用所捐余款在公共体育场东侧重修邱公祠,与南通曹公祠成南北双璧。自此,“君子谦谦风,勇士铮铮气”的如皋人民汇入全民抗战的洪流。
2001年,因市政建设,益人桥又西移严家湾,大桥更加益人无数。桥南的公共体育场改为安定广场,立有“抗战胜利墙”,流水几湾又相逢,绿阳深处月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