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德全
陈端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钱币司司长、甘肃省财政厅厅长,1936年他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周旋于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当时被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一功臣”。陈端出生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十多年来在我脑海里一直盘旋着。
据1995年出版的《如皋县志》载:陈端(1893—1977)字心铭,如皋丁堰乡人,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9年,任留美学生会会长,领导留美学生响应和支持五四运动。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硕士后,他应南通张謇之邀请,回国任南通淮海实业银行襄理。1924年他集资20万元(时币),于丁堰镇创办阜昌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是为如皋第一家机械化织布厂。
2006年出版的《丁堰镇志》载:陈端出生于丁堰北乡陈家楼。2011年,双甸镇党委、政府主编的《双甸镇志》在收集、编写双甸名人时,石甸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王兴林说:“陈端出生在我家东北边张家腰庄。他的父亲叫陈国繁,字伯尧,我们这里人都知道。”于是陈端被作为双甸名人收录在《双甸镇志》中。后查到如皋的一些资料有不同说法,说陈端是丁堰北乡陈家楼人。今年6月,我听说双甸张家腰庄陈端家原宅地仍存有古井,遂前往探访。
双甸镇石南村十四组张必桂老人家门口,仍存一口古井,从井口向下看,发现井身稍有变形,呈扁圆形,下面长满青苔,整个井完好无损,仍在使用,可见时间之久与牢固。我问主人这口井的井栏现在有没有了,他说,由于家里新建楼房集体放线,靠古井太近,下边还有石井台,占地面积大,就让给西隔壁孙乃然家使用。在孙家屋后,我看到了完好无缺的古井栏,井栏下的井台石头质地,台面上布满纵横交错的锯齿纹路(主要用于防滑),整个井台很像过去的大碾盘。主人为了压打井水,还在古井栏上面加了用水泥制作的新井栏。这样原井栏、井台、井身至今保存无缺,已有百年以上历史。
据介绍,陈国繁(伯尧)过去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在张必桂现住宅地至北边的河一带,陈国繁家建有一进几堂房屋,前面有门脸儿。陈端,字心铭,是陈国繁(伯尧)的大儿子。张必桂老人还带我去他家西南角,指着一处说这里曾是陈国繁(伯尧)的坟地,“文革”中被毁。张必桂老人还说了一件陈端在美国留学时写信给家人的趣事,整个张家腰庄无人不知晓,一直流传至今。信中说“一块钱一斤的肉尽管买着吃,一块钱一亩田千万别买”,可见陈端对国家形势发展的预见性,后来完全证实了这句很经典的话。高龄老年人们还记得,解放前夕陈国繁家的家产被卖掉,砖瓦、木料、家具等由买主用独轮车运走、泥土路上被推出了很深的辙。张必桂老人还告诉我,陈国繁的后人名叫“三花子”,在“文革”前曾到老家探访过。
查阅《陈氏宗谱》,陈端的父亲陈国繁,又名元,字伯尧,清监生,候铨布政司经历,红十字会员,清丈量局董事,也是当地的知名人物。光绪二十年(1894),中国红十字会如皋分会会员陈桂林在原石甸大桥河南东侧,创办双甸游民习艺所,又叫地方游民感化所,建房20余间,占地3亩左右。所收对象主要是一些游手好闲、扰乱社会秩序的不三不四的人,让他们到感化所接受教育,改邪归正、学会做人,又教他们自食其力,包括学手艺如缝衣服、做鞋子,还有养殖业如养蚕等。陈国繁担任感化所工场场长期间,严格管教,进去的一些人不但戒除了大烟瘾,还学会了手艺。感化所对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1912年初,双甸市成立自治会,设立议事会和董事会,陈国繁担任董事会会长。
老人们还讲到,陈国繁十分重视教育。为了让陈端出国留学及其他五个子女上学,不惜卖房屋等家产支持。
陈端从美国回来后,担任张謇创办的南通淮海实业银行襄理。在张謇的影响和支持下,1924年集资在丁堰创办纺织厂,根据九修《陈氏宗谱》卷一载:陈端,1924年集资时币二十万元,与其叔祖父汝深和汝方、父国繁以及堂叔国士、福翔、国均合股创办了如皋第一家机械化染织企业——丁堰镇阜昌染织公司,端公任总经理,国繁公任董事长。
从以上一些情况和资料看,陈端出生地应在现双甸镇原张家腰庄石南村14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