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大平台企业的举措引发社会关注:美团宣布2025年年底前全面取消众包骑手的超时罚款,建立“积分制”正向激励机制替代惩罚性措施;京东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全额承担人均每月约2000元的社保等费用。这些变化,体现了平台企业更注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新就业形态由于其用工方式灵活、组织方式松散等特点,造成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所涉情形复杂多样,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存在诸多新挑战。司法裁判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近年来,司法机关通过发布权威案例,以案释法、明晰规则,树立了劳动者权益保护“风向标”。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外卖骑手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受到侵权损害,人民法院明确,劳动者在获得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待遇后,仍有权请求第三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两者并不重复。类似这样的判决,意义不仅在个案层面强化了职业安全“防护网”,还对推动新业态经济健康规范发展起到司法示范和指引作用。更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需压实各方面的责任。一方面,相关执法司法部门应加大对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畅通维权渠道,还要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帮助权利受损者得到及时救济。另一方面,平台企业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通过优化平台规则和算法等举措,让劳动者能够体面劳动。此外,还要推动社会各界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当下,一些街道社区设立了暖心驿站,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工作、休息等急难愁盼问题。这样的暖心之举,便利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也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
——人民日报《更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辅导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据媒体报道,多所高校已经上线AI辅导员,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迅速得到帮助,辅导员有了AI“帮手”,能够腾出精力做更具价值的个性化思想引导等工作。当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社会群体发展变化,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涵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面临“人数少、事务杂、压力大”的困境,日常工作被大量事务性咨询填满,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AI辅导员成为辅导员们的“电子同事”后,24小时在线,可以提供政策推送、资源匹配、事务咨询等高频标准化服务,为辅导员队伍减负增效。然而,AI辅导员也面临一些挑战。AI辅导员只能按照算法模型进行知识和价值观传递,回答往往模板化,缺乏感染力。AI辅导员还存在学生信息隐私泄露风险,在知情权、责任归属等方面存在风险。此外,学生长时间与AI辅导员交互可能造成主体性弱化、人际互动降低、道德情感淡漠,陷入“信息茧房”等风险。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以德育人”,AI辅导员的引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路径。而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从技术、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确保AI辅导员在价值引领、情感交互、隐私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避免技术异化带来的风险。
——光明日报《“AI辅导员”上岗,是辅助而非替代》
看弹窗广告时,总觉得时间过得比平常慢?这或许并非错觉!近日,有媒体曝光多个长视频平台的“赛博鬼秤”问题:显示广告时长为119秒,实际播放了123秒;倒计时标注为80秒,实际播出了83秒……暗戳戳算计的弹窗广告,被不少网友讽刺为“偷时间的贼”。此前就有业内人士透露,多数弹窗广告由推广公司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完成,按受众点击量收费并分成。用户的每一次点击,于平台而言都是叮当作响的“铜板”。关于“赛博鬼秤”,有媒体曾曝光,经过测算,某APP通过“偷时间”的操作,一年能多赚数千万元。加之几秒钟的时间转瞬即逝,鲜少有人发现这一“猫腻”,大部分用户“没注意、不较真、无所谓”。互联网平台就是拿捏了这种心理,赚得盆满钵满。躲不开的弹窗、走不准的计时,这些精于算计的小心思,从短期看确实能给平台“创收”,但长远看却会带来“创伤”。比如,损害品牌信誉。“赛博鬼秤”最让人感到不适的,还不是多出来的几秒钟广告,而是平台方的表里不一。再比如,加速用户流失。在短视频、微短剧等的冲击下,长视频平台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若其还执意不讲“武德”、连秒数都要“算计”,怎能不“劝退”用户?凡此种种,皆值得平台引以为戒,爱护来之不易的市场口碑。无论是保护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还是维护良性健康的市场环境,治理问题百出的弹窗广告都刻不容缓。平台方作为“第一责任人”,不推诿不逃避是首要态度。
——南方日报《弹窗广告莫当“赛博鬼秤”》
即时零售百亿补贴满天飞,但当你真正遇到问题时,却可能连一个能说“人话”的客服都找不到。最近,记者就遇到了这么个糟心事:在盒马订购了奶油蛋糕,顺手凑了点零食。收到货时,“主角”蛋糕没了,只送来几包零食。一查订单,蛋糕居然莫名其妙地“退款”了。找客服吧!这边急得冒火,机器客服却仍在机械地提示选择“物流问题、质量问题还是价格问题”。好不容易转人工,几番折腾才搞明白:蛋糕缺货,被系统静默退款了。库存变动是行业常态,尤其是线上线下混合运营的闪购业务。但平台不说一声就单方面操作,实在说不过去。消费者至少应当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是继续等待、换货还是退款,而不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退款”。平台用“自动退款”代替沟通,用机器话术敷衍诉求,本质上是将服务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更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漠视。智能客服失灵背后是一本精明账:AI成本低、能全天候工作,还能批量处理请求。但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不应以牺牲消费者体验为代价。目前多数AI客服仍基于关键词匹配和固定话术,问题稍复杂就蒙圈,只能用“感谢反馈”等标准话术应付。更为突出的矛盾是,转接人工客服的路径、等待时长几乎完全由企业说了算。不少平台刻意设置冗长流程,变相阻拦用户寻找真人客服。这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服务理念的跑偏。在即时零售的赛道上,当“半小时送达”成为行业标配,当企业为亿级订单欢呼,我们是否该回过头来问一句:用户真的被好好服务了吗?效率若不能服务于人,再高的订单量也堆不出忠诚,再智能的算法也算不出信任。外卖大战的胜负,最终取决于人的态度。毕竟,每一个“消失的蛋糕”,都可能换来一个差评;每一个“消失的客服”,都可能永远失去一位用户。
——经济日报《百亿补贴能否买回“消失的人工客服”》
当下,一些年轻人选择“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他们希望通过自学踏上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媒体近日调查发现,目前线上线下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自学渠道和资源。在线下,7月9日,由国家卫健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国家心理健康网,面向有意愿学习心理咨询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爱好者开放相关培训通道。在线上,B站的“心理学入门”系列视频播放量动辄破100万;慕课平台的“积极心理学”课程累计报名超50万人次。这种自发学习心理知识的做法,值得高度肯定。年轻人通过主动学习心理学理论,尝试剖析自我内心、升级认知体系,进而提升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的当下,这种自我探索的勇气与行动力,是应对心理困境的比较理想的做法。此外,年轻人从心理学理论中找到情绪困扰的解释,获得共鸣与归属感,就是一种十分直接有效的自我疗愈方式。这种“主动学习”,折射出年轻一代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但自学心理咨询的前提,是清晰区分“心理困扰”与“心理疾病”。其实,偶尔失眠、短暂情绪低落属于正常的心理抗压反应,通过自我学习可能会找到调节方法。但另一方面,若长期失眠且伴随幻听、持续情绪崩溃等症状,则需专业干预。缺乏基础概念的学习者若盲目应用知识,可能将普通心理困扰误判为心理疾病,或对严重心理疾病掉以轻心,导致二次心理创伤风险。部分网友呼吁“不建议自学心理学”,正是因为没有专业指导的自我诊断,可能让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掩盖需要专业治疗的病症。当前心理咨询行业乱象频发,更凸显年轻人自学时谨守边界的必要性。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标准模糊、培训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速成培训”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使非专业者难以分辨可靠资源。若自学者盲目输出“诊疗建议”,可能加剧行业混乱,甚至因错误引导延误专业治疗时机。因此,谨守边界既是自我保护,更是对他人负责。推动社会层面更科学、开放地看待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将个体自主学习与专业心理干预有效衔接,不断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对此,既要鼓励年轻人以科学态度自学,比如推荐权威教材、规范培训课程等,让他们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要加速补上服务短板,扩大基层心理服务站点覆盖,降低公益咨询费用,畅通心理援助热线。
——北京青年报《年轻人自学心理咨询应谨守专业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