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通州区川姜镇启江村的小院里热闹非凡。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围绕村里的大小事热烈讨论——这是“启江夜话”的活动现场。在川姜镇,除了“启江夜话”,“磨框夕阳红志愿者”“望海台乡音调解队”等特色乡村治理品牌也遍地开花,它们如同一个个“治理细胞”,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效能。
“以前对建房政策一知半解,心里总没底,现在听了讲解,终于清楚该怎么做了!”在启江村一场“启江夜话”活动后,打算翻修房屋的村民满脸高兴。作为基层党建治理品牌,“启江夜话”将“议事桌”搬到村民小院,用“家常话”架起村两委与村民的连心桥。政策解读环节,村两委成员结合实际案例,把农村建房、违章管控等村民关心的政策讲透彻,现场为村民答疑解惑;议题共商时,村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2组村民老李提出村东头排水沟堵塞问题,村干部当场召集村民商议,确定“机械清淤+人工清理”方案,一周内便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
在矛盾化解和产业发展上,“启江夜话”同样成效显著。16组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争执不下,夜话现场邀请老党员、法律明白人当“老娘舅”,最终双方达成共识;针对家纺小作坊升级难题,夜话汇聚企业主、电商能手智慧,村委会联合南通开放大学开展电商直播培训,带动3家小作坊订单量提升20%。
“用乡音拉家常,用乡情解心结,矛盾自然就好化解了。”望海台村乡音调解队成员的一句话,道出了这支队伍的工作秘诀。这支由党员、退休干部等组成的调解队,凭借熟悉乡土人情的优势,在矛盾调解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去年,原租户计划在村里桃园合同未到期时毁约,这将直接影响村民土地租金收益。了解相关情况后,调解队及时介入,联合镇级领导、派出所民警共同协商。他们一方面向租户讲法律、摆道理,另一方面积极为租户寻找下家,最终租户付清当年租金并顺利转租,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在全村改厕工作中,部分村民有借改厕之机违建的想法。调解队成员主动担当,白天在村内巡逻宣传政策,晚上上门与村民谈心,对改厕引发的邻里纠纷逐一调解。最终,改厕工作顺利完成,未出现一处违章搭建。
在磨框镇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夕阳红志愿者”的身影。这支以退休老年人为主力的志愿队伍,用热心和奉献为乡村治理注入“银发力量”。
他们是政策宣传的“移动喇叭”,走村入户向村民宣讲医保社保、防诈骗等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政策深入人心;他们是邻里互助的“暖心人”,主动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在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工作中,他们也积极参与,清理村内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如今,这支队伍已从最初的15人扩展到35人,年均开展志愿服务百余次。
从“启江夜话”的小院议事,到乡音调解队的温情化解,再到夕阳红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川姜镇从群众需求出发,以创新的方式破解治理难题,让矛盾、问题在基层就地化解,勾勒出乡村善治的新图景。
本报记者 陈凯文 本报通讯员 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