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1.5万亩海水池塘“旧塘”爬“新蟹”
日期:09-12
本报讯 (记者陆薇 通讯员姜斌 胡振新)11日,在长江口北侧海边,冷清多时的启东市沿海连片海水养殖区域又重新热闹了起来。“今年锯齿青蟹推广面积超1.5万亩,预计亩增产值超6000元,净收入达3500多元。”启东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科科长杨有德欣喜地展望。
锯齿青蟹,名扬国内海鲜消费领域,成品蟹个体普遍超过半市斤。这一原本出产于东南沿海、身价不菲的名贵蟹种,“爬”入启东市沿海“阴阳水”海水池塘后,呈现出“生长快、上市早、个体大、蟹壳薄、味鲜美”的特性,启东也成为国内新兴的优质锯齿青蟹生产基地。
张义春是启东市黄海滩涂公司内外锯齿青蟹产业发展的“头号功臣”,在他的不懈尝试推广下,青蟹得以安家落户,洞开全新市场、注入产业生机、形成名声品牌。2022年以来,在各方支持下,他的养殖成果已复制推广至周边1.5万多亩海水池塘,引领数百养殖户共同致富。
提及开始大批量陆续上市的锯齿青蟹,57岁的张义春感慨万千:“前些年,当地养殖户实施传统海水脊尾白虾与梭子蟹混养,但他们发现,在优质白虾产量质量愈加稳定的同时,市场稀缺的梭子蟹却日渐稀少,甚至近乎绝收。”
在此背景下,张义春苦苦探索,“池水一年四季特别是夏秋两季严重咸淡不均,变成‘阴阳水’,适者生存,反之淘汰。”张义春揭秘,“这也是长江口海水脊尾白虾,比其他产区味道更鲜、体型更大、虾壳更薄,以及梭子蟹消亡的原因。”
没有梭子蟹“横行霸道”,海水池塘降了水质、少了活力、减了效益。2016年起,张义春通过浙江客户,致力于寻求新的能与白虾相融共生的替代品种。在历经鱼、贝、蛤、蟹等多个品种引进试验后,2020年,他终于成功找到突破口:“池塘‘阴阳水’,能促成锯齿青蟹长成更大个体、更肥肉质、更鲜味道,品质产量居然比原产地还高出一筹。”他介绍,相较于梭子蟹,青蟹在塘生长时间缩短1个半月,个体大了将近1倍,产量增幅约50%,效益提升三成以上。
养成了名贵青蟹,但本土消费尚未建立,浙、闽商贩又因总量偏少不愿上门收购。张义春先是动员周边10户养殖户抱团养殖,来年再通过公司大力推广。“从一口塘到万亩塘,养殖户们眼见为实,纷纷效仿。”张义春说,“长江口青蟹很快传名声,亮品牌,加之青蟹上市恰逢中秋、国庆,前年起,各路客商云集而来。时下,单只重半斤以上青蟹塘口收购价超55元。”杨有德预计,“今年青蟹有望平均单产过100斤,总产达150万斤,产值突破8000万元。在保持白虾产量、品质、收成不变前提下,亩增净收入35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