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勇
写作是个单向的过程,写作者适当做编辑之后,其写作就变成了双向甚至多向的过程。
一
对一个写作者来说,适当从事一些编辑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编辑工作不仅能换一个视角审视自己的写作,还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创作活力,最终使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都获得实质性的飞跃。
写作是一个审美和表现美的过程,重在表达、表现和独特的艺术性创造,突出的是将自我对世界的感受和看法用文字固定下来。
而编辑是一个审视美和挑选美的过程,重在鉴别和比较,特点是对他人的作品作艺术独创性和艺术价值的审视、鉴定和肯定。同时还得考虑读者面、读者的接受程度和读者的感受。
写作者在没有从事编辑工作之前,通常用十分精力来考虑的是如何写、如何写好;作品写完,再考虑在什么地方发表或呈现。而从事过编辑工作以后,写作者从构思谋篇开始,便换了个角度,以编辑的眼光来推敲、掂量和权衡自己的作品,重点考虑作品有无自我超越价值,有无独立于他人的存在意义,有无超越同时代其他人、其他作品的可能。在审视自己文章的时候,跳出母亲看亲生儿子——越看越喜欢的、自恋式的园囿——既有编者的直观,也有读者的客观,还有作者的主观,三观合一,便能在激情澎湃的时候不乏冷静与心平气和,在豪情万丈的时候更多一些公允和周全。
恩师蔡应律先生曾对我说:写作者能有一番编刊物的经历,很珍贵,便于写、编之间相互体谅、沟通。事实上,岂止写、编之间,还包括写作者自己跟自己沟通、写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体谅和沟通。
过去写了作品,改定,投出,单单等着发表。要是发表不出来,就认为哪里不对劲,要么怀疑自己文章没有写好、要么怀疑编辑看走眼或忽略了。到自己也客串编辑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情:一份杂志、一张报纸,有自己的用稿风格,人家喜欢风花雪月,你写的却是市井故事,总不能因为你让人家改变办刊办报风格;再比如独特性问题,不可能一期只选一种风格的作品,假如同类作品已经发表过了,再出现风格、题材或故事类似的作品,恐怕就难发表了,除非写得非常好。
写作是个单向的过程,写作者适当做编辑之后,其写作就变成了双向甚至多向的过程。由于向度的多元和复杂,使其作品视角更新、表达更独、水平更高。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编刊办报的写作者的作品常常令人眼睛一亮的一个原因。
中国北方有几份杂志从前有一个传统:编辑就是编辑,不提倡写作,讲究编辑的专业性和纯粹性。近年来这几份杂志不少编辑打破这一传统,他们的文学评论、散文、小说等,还真不错,常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对的,没有创作实践没有发言权。我认识的一位评论家无论评散文、小说还是诗歌都头头是道,让人心悦诚服,但有一年读过他写作的散文随笔之后,我的崇拜之心立即跌下神坛。原因就在于他从事多年的文学理论工作,几乎没有发生过创作实践。理论上的巨人,创作上的矮子,让人怀疑其理论是不是胡吹乱侃。
客串编辑之前,写了东西,完成创作就开始往外投稿。如今写了东西,自己先用编辑的眼光改上几遍,力求每句话都是最佳表达;修订完毕放一放,待创作激情冷却差不多、几乎快把当时的状态完全忘却,再拿出来改,继续推敲,力求精确到标点符号。写作跟酿酒相似,一步一步都需要时间,早了晚了,都欠火候。当火候达到了,写一篇,成一篇。
二
我从17岁开始文学创作,除了考学、教学那几年,几乎没有中断过业余文学创作,至今出版文学专著18本、发表文学作品600多万字、编辑文学类图书21本。地方文学季刊《沙地》创办至今19年,我任执行主编、社长、主编至少18年,该刊创刊的时候三十郎当岁,人家喊我“大编”我还有些不愿意。如今人到中年,图书和杂志加一起,总共编辑超过1200万字,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大编”了。
过去纸质稿多靠邮寄,不易丢失;如今都是电子稿,稍不留神就可能丢失了、过期了、沉底了、遗忘了。我常常对身边的编辑说:“我们要认真严谨对待每一份来稿,我们都是写作者,都要投稿,我们希望我们投出去的稿件能遇到像我们一样认真负责的编辑!”无论是有名有身份有地位的作者还是无名无身份无地位的作者,一视同仁,将心比人,问心无愧,才会有底气,也才会有好运气。
我最大的感受是:
选稿能力是编辑安身立命的看家本事,也是一个写作者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选稿能力体现在其对文章质量、价值、受众等方面的准确判断和把握,只有具备了优秀的选稿能力,编辑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内容,同时也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组稿能力是编辑胸怀气度的体现,也是壮大撰稿队伍的途径。优秀的编辑每年要给重点作者发三四次约稿函。地方刊物稿费不高,但这条微信不仅提醒对方该写稿了、对方是有这方面本事的,同时还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在你心头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编辑的第三种能力是编稿能力,这是编辑的核心能力。编辑需要对稿件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以确保稿件的质量和可读性;在编辑过程中,使用规范的符号对稿件中存在的诸如错别字、病句、前后文气不畅通等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稿件的质量和可读性;同时还要发现稿件的倾向性、意识形态安全、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编辑得有一种看家本事,就是退稿能力。对朋友的来稿要坦诚,一种是可以修改好的,提意见让作者本人修改;一种是不可能改好的,请他另外再投几篇,在他重新发过来的稿子中选择。对于自然来稿要有鉴别能力,打开邮箱就能看出哪些是群发的,一年到头天天投稿,一篇短文可以投四五千处;另一类是真诚的作者。对于后一种态度一定要诚恳谨慎,从中发现好稿子和有潜力的优秀作者,予以评价并回复信息,从而丰富稿源、壮大撰稿队伍力量。
还有一种组版能力。也就是编排一期刊物目录的能力。杂志一般有好多个专栏,每个专栏的作品配备按照我的理解,可参照中医“君臣佐使”的理论来编排目录。所谓“君”就是这个栏目最好的一篇,一般放在头条,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他则是辅助地位。
作为地方内刊编辑,还要有荐稿能力。对精心编发的稿子,不能刊印出来就了事,还可对外向公开出版的报刊推荐优秀稿件。这些稿件的发表,既提高地方刊物的影响力,也提升编辑本人的素质、水平和影响力。
写作者假设自己是所要投稿刊物的编辑,给写作者跟职业编辑之间留出了一段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写作者既可以心无旁骛地写作,也可以用一个写作者的眼光审视编辑工作,同时又以编辑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创作。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