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博物馆已成为集教育、旅游、展览、公共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越来越多人钟爱博物馆。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观众参观需求水涨船高,但博物馆承载量有限,“预约难”成为文博热中“幸福的烦恼”。破解供需矛盾,需从两端发力。针对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博物馆承载量。比如,今年暑期,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延时开放至晚上8点,日均接待观众超2万人。延时开放、夜间开放,更好满足传统非参观时段的需求,不仅能为市民游客带来便利,也将为挖掘消费新潜力打开新思路。积极探索合适的开放模式,进一步改进预约、改善管理,有助于更好满足观众观展需求。比如,周一闭馆曾是许多博物馆遵循的惯例,如今,不少博物馆尝试取消闭馆日,实现全年无休;有的探索错峰闭馆,闭馆时间与其他博物馆错开,避免让游客周一无馆可逛。以更大的视角看,一座博物馆的物理容量,总归是有上限的。破解博物馆“预约难”,需要跳出“一亩三分地”,在“诗外”下功夫,从整合文旅资源的大盘子中谋思路。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推动展品走出博物馆,走向更广阔的地区,能让更多观众不必长途跋涉便可大饱眼福。推动不同地区的博物馆相互“牵手”,让更多文物“出差”“做客”,博物馆的辐射面将越来越广。激活沉睡的资源,让冷门博物馆热起来,也能有效实现游客分流。推动博物馆百花齐放,打造“小而美”的特色品牌,不仅有助于解决“预约难”,还能培育地方文旅新的消费增长点。
——人民日报《破解预约难,“诗外”下功夫》
调研考察团还没出发,数千字的调研报告已经“完成”,看似洋洋洒洒、引经据典、数据翔实,实则AI代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AI辅助撰写调研报告、公务文件的现象日渐普遍。甚至有开发团队专门为政府部门定制公文写作大模型工具,只需输入需求,几分钟内,一篇几千字的“调研报告”就生成了。应当警惕,滥用AI或可能滋生新的形式主义。近年来,各部门持续开展基层减负行动,有的部门将本职工作全交给AI。个别人甚至在调研前就备好应付上级的“报告”,出差归来,将早准备好的报告稍作调整、打印上交,使本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调研,变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不仅在调研领域,有的机关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AI的使用已明显“越位”。小至公文撰写,大至政策制定,事无巨细都依赖AI提供“标准答案”。有些撰写的文件充斥专业术语和数据,看着唬人却漏洞百出,一问都是AI生成的。不可否认,AI赋能千行百业是大势所趋,但AI应成为政务工作的“帮手”,而不是“枪手”。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我们党始终将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置于作风建设的突出位置。滥用AI的本质,反映出的仍是工作作风不实、责任意识淡薄。再华丽的AI写作,也代替不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一手调研。
——新华网《AI岂能成为形式主义的“帮手”》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不少学生家长为给孩子恶补暑假作业而发愁,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学生的手抄报、假期旅行打卡视频、手工制作等作业,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只能由家长协助甚至代劳。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克服中小学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但在日常教学中,形式主义作业却屡见不鲜。不少学校除了要求家长必须陪做作业、批改作业并进行视频打卡,还有五花八门的节日主题手抄报,给家长们带来负担。布置手抄报等创意类作业,原本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观察生活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课外兴趣。但一些过于复杂的作业,超出学生认知和思考能力,只能推给家长。而家长代劳完成的精美制作,不仅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还可能在学生中滋生攀比和虚荣心理。个别孩子自主完成的作品,又因相形见绌而心生失落。作业如此完成,不仅增加家长负担,于学生成长也无益,违背了创意类作业的初衷。家庭作业不该成为家长作业。课堂教学延伸,不能伸得太长,把本该音体美劳等课堂上的教学安排,带回家里推给家长。给学生家长减负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掌握好陪伴与参与的尺度,让孩子在真正的陪伴中快乐成长。课外作业要有,但是别出成“超纲题”留给家长做;评比竞赛可以搞,但不能搞得弄虚作假变了味;校园活动可以办,但切勿办得几方叫苦成负担。
——经济日报《家庭作业不该成家长作业》
据报道,目前广东一些学校已不再硬性要求学生统一穿着校服返校。有家长说,开学前就有老师通知,学生只需穿着干净整洁的服装、佩戴好红领巾返校即可。这里有一个背景是:今年5月,广东省五部门曾联合发文规定: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学生购买校服。不再硬性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返校,这一看似微小的改变,却有重要价值。因为不强制穿校服,才是落实“不得强制购买校服”规定的关键。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在负面清单(2025版)中指出,严禁违反校服选购的有关规定,强制购买校服,利用购买校服牟利、侵害群众利益。这一规定的要义之一,是防范“校服腐败”。客观而言,中小学生校服并非多余,很多情况下甚至很有必要。校服有承载校园文化认同、消除攀比等功能,合理利用校服不无裨益。而“不得强制购买校服”和“不强制穿校服”,也并非意味着取消校服,而是管理更加柔性、灵活。这是对学生与家长选择权的尊重,也考验学校管理智慧。如何在不强制着装的条件下,构建校园文化凝聚力与平等氛围,将成为学校面对的新课题。对此,相关学校不妨鼓励校服设计创新,使其既体现校园文化内涵,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与舒适需求,让更多学生和家长愿意主动订购和穿着校服。这样有助于让校服回归其应有功能,成为校园的独特风景。
——新京报《不强制穿校服返校,让“不强制买”真正落地》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码大学生创业扶持。然而,暖心政策却被一些不法商家“钻了空子”。近日,据《法治日报》报道,一些“代办大学生创业补贴”的帖子出现在社交媒体。有的中介机构以“稳拿补贴”为诱饵制造陷阱,将“暖心助力”做成了一门“黑心生意”,值得警惕。待补贴申请失败或学生发现端倪时,便以“政策变动”“材料问题”为由推诿扯皮,让学生吃下“哑巴亏”,甚至卷入虚开发票、骗补等违法漩涡中。种种行为不仅掏空毕业生的钱包,更践踏了政策善意。乱象背后,“黑心中介”难辞其咎,政策执行中的疏漏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政策从发布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未打通。有的地区创业补贴政出多门,科技、人社、教育纷纷出手,线上线下渠道五花八门,申请需要四处奔波、费时费力;有的地区申请材料要求模糊,缺乏具体指引,只能反复修改尝试,创业者不得不依赖市场中介。另一方面,审核监管机制存在盲区。部分地区对创业项目的真实性核查流于形式,仅依靠书面材料判断,难以识别“为补创业”的虚假项目,导致市场有机可乘。“补贴代办”大行其道,也让人看到了部分毕业生的浮躁心态。补贴是“扶上马送一程”,不是“天降横财”,更不是“空手套白狼”。一些学生将补贴当作投机取巧的“生财之道”,这种心态让他们对“白嫖补贴”的宣传缺乏抵抗力,甚至主动寻求中介帮助,这无异于杀鸡取卵,舍本逐末。让创业补贴回归政策初衷,要有“疏堵结合”的组合拳。在“疏”的层面,打通政策落地的“毛细血管”,整合多平台资源,搭建统一的创业服务平台,实现“一次线上注册、多类补贴发放”,或简化申请流程,探索“免申即享”,让毕业生少走弯路;在“堵”的层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跨部门核查机制,对创业项目的经营场所、资金流向、实际运营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对“零经营”“虚假注册”的项目坚决拒补,对涉嫌代办的中介依法严惩。
——新华每日电讯《创业补贴成“生意”,莫让逐梦变“逐利”》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这则公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迈入数字化时代。消费者只需扫描包装上的专属二维码,就能用手机放大字体、听取语音讲解,甚至查看配料产地、工艺细节、全链溯源等信息。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关乎每个人“舌尖安全”的透明革命。其实,数字标签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而是将印在包装上的文字信息,通过二维码等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展示的一种新形式。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便能清晰、完整地看到包括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工艺、产地来源等全部标签信息。数字标签的优势显而易见。这一创新举措借助现代化信息传播方式破解了传统标签的物理局限,具有放大和凸显效果,让信息展示从“挤不下”变成“一目了然”,可有效化解传统食品标签的信息盲点,可以划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可以覆盖食品信息的要点,从而让食品信息更透明,让消费者选择更自主。这项措施推动企业把产品信息说得更清、标得更明,既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是倒逼行业自律、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力举措。
——北京青年报《用数字标签破解食品信息躲猫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