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婷
近日,2025年南通市“全国科普月”活动正式启动,以科普讲解大赛拉开科普月活动的序幕。这场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是一次“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也是国家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摆在同等战略高度的铿锵宣示。在迈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既是夯基固本的“地基工程”,更是驱动发展的“动力引擎”。
法律护航,科普事业迈入“新纪元”。“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写入法律,彰显了国家将科普纳入法治化、常态化轨道的战略远见。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施行以来,首次以立法形式为科普工作“保驾护航”,实现了从“活动式推动”到“制度性保障”的历史性跨越。江苏产学研融合的实践印证,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既需要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更离不开全社会科学素养的“水位提升”。当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5%的江苏,65%的技术来源依托产学研合作,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必须扎根全民科学素质的“沃土”。当公众读懂火箭背后的材料科学,当青少年惊叹生物基聚酯材料如何替代塑料,科技创新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精尖”,而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实践——这种认知升级,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最深厚的社会根基。
模式创新,科普传播玩出“新花样”。“寻初心、悦科普、探创新、向未来”的主场活动逻辑主线,道出了新时代科普的“破圈”秘籍:告别“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转向“文化浸润+互动体验+价值共鸣”的立体传播。观众在“百年学会话前沿”展区触摸科协发展史,在“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展台与青年科研团队探讨AI质检系统如何将不良率降至0.02%,更能通过“科普之光”网络展播,足不出户“云游”全国3000余场特色活动。这种“线上+线下”“历史+未来”“硬核科技+人文温度”的融合模式,让科普从小众圈层变成了大众狂欢。尤其“科学+文化+体验+消费”的跨界融合令人眼前一亮,众多技术量产案例亮相,生物基聚酯材料化身文创产品,科技博主用短视频解读量子计算。当科普撞上文化消费,知识传播便有了“破圈”的力量,生动说明科普不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用时代语言讲好科学故事,让每个群体都能找到专属的“科学入口”。
协同发力,科普格局绘出“同心圆”。全国科普月的背后,是一张覆盖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媒体、公众的“协同网络”。比如“人才+资本+项目”机制,既邀请专家解读智能制造,也为女性科研人员开辟专项科普通道。正如新修订科普法强调的“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科普月的价值远超活动场次,它激活了社会的“科普基因”,企业将科普纳入责任清单,学校融入课后服务,家庭培育“亲子共学”新风尚,最终编织起“人人都是科普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良性生态。
科普兴则国运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期待全国科普月不仅是一场嘉年华,更能成为培育创新文化的孵化器。当每年9月成为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月,当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科普展的互动体验,当科学家精神融入民族血脉,科学之光必将照亮每个人的生活,无数个体的创新力量终将汇聚成科技自立自强的澎湃动能。这正是“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的深层意蕴,也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