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让“科技之花”开遍希望的田野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A04版: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海青查看稻田情况。

“嗡嗡……”上周,在如东海青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的千亩稻田上空,无人植保机穿梭盘旋,农药化作雾帘,均匀覆盖每片稻叶。“这是收割前最后一次病虫害防治。”农场主王海青站在稻田旁介绍。

王海青是一名退伍军人,1999年从部队归乡后,凭借在部队掌握的农机驾驶技术,他果断购买了大型农机,承包了周边地区的稻麦收割工作。不仅如此,他还积极组织带领周围的农机手开展跨省作业,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不断的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也深刻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

2017年,王海青成立了如东海青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实行粮食种植、农机作业、粮食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销模式。“刚开始,农场只流转了300多亩土地,但我一直坚信精细化管理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王海青回忆道。随着经营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市场的逐步拓展,农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如今已达1000亩。

“村里的劳动力年纪越来越大,用工难成了最头疼的问题。”王海青深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机械化。于是,他先后购入各类农机具40多台(套),提高农场智能化水平,“科技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农业生产过程,以前农忙的时候,大家都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有了这些先进的农机,轻松多了,效率还高。”王海青笑着说,如今通过先进的“天眼”诊断技术,无人机可以根据水稻的生长状况,智能调节田间施肥用量。

为了不断提升农场效益和稻麦品质,王海青积极与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接,全域实施安全绿色稻米种植栽培。他与南京农业大学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水稻机插侧深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一生只施一次肥,相较以往少施了三次肥,并且在插秧机进行水稻插秧时,施肥可以同步完成。”王海青是最早示范应用该项技术的农户之一,他说,施用的缓混肥犹如不同节点的定时器,能在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分期释放,节约成本投入约20%。

在农场的水稻田埂上,生长着一簇一簇的植物。“这可不是普通的杂草,而是一种绿色防控新技术——‘香根草’防虫技术。”王海青介绍,香根草能够散发特殊气味,将水稻螟虫雄蛾诱离主田块,这种植物诱捕器配合赤眼蜂进行“以虫治虫”生物防治,农药施用量大幅下降。

在水稻品种选择上,王海青选用了南农“宁香粳9号”这一优质水稻品种。2016年,他又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大米生产线,打造自有品牌“南荡河”。如今,农场通过线上网店和线下饭店、企业供货等多种渠道,将优质大米推向市场。同时,王海青还前后共投资20多万元新建粮食保鲜库,让库存大米仍具新米口感,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王海青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村民看到了专业化种植的广阔前景,纷纷跟着他走上了这条致富路。“现在我的‘徒弟’真不少,如东、如皋的都来了!”王海青自豪地说,农场作为国家级农民培训基地,会定期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授课,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科技之花”开遍希望的田野,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升。 本报记者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