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观点声音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A04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刚刚过去的2025年暑假,各类托管服务成为不少双职工家庭的选择。往细处看,部分托管服务却有些变味: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类内容被“巧妙”植入日程表,有的甚至直接用上了奥数、超纲教材。明修“托管”“素质拓展”“思维训练”栈道,暗度“超前学习”“隐形补课”陈仓,本该是孩子们放松身心、发展兴趣的假期时光,却被包装成“第三学期”,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让托管服务成为放大教育焦虑的动因。依法坚决查处以咨询、文化传播、思维训练、托管等名义有偿开展校外培训,是守护“双减”改革成果的内在要求。畅通举报渠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方能形成有效震慑。除了加强监管,解开焦虑、疏导需求,同样不可或缺。学生有近两个月的暑假,而家长休假时间有限,把孩子送到托管机构是无奈之举,这也形成了对社会服务的刚需。防止学科补习“卷土重来”,让学生跳出“校内减负、校外加压”的怪圈,关键在于增强优质公共托管服务的供给能力与吸引力。遏制学科补习的冲动,构建一个良性的教育生态是关键。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均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从而降低对校外“补缺拔高”的依赖。从长远看,还应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建立更加多元、科学的教育评价观,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只有当成才的定义不再单一、学习的价值回归本身,才能真正缓解家长和社会的焦虑,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找回假期本来的意义,让假期托管回归看护陪伴、促进全面发展的初衷,是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当孩子们可以轻松拥抱一个洋溢欢声笑语、充满探索乐趣、富有健康节奏的假期,培育栋梁之材就有了更好的环境。

——人民日报《让托管有意思有意义》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组织开展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建立全国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系统掌握工业遗产、工业主题展览展示场馆、工业旅游目的地、工业版本、工业文化资源集聚区等5类资源家底。摸底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把散落在厂区与档案里的工艺与故事重新“点亮”,让工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这也是工业文化由碎片化登记走向体系化管理、由名录统计走向常态化供给的关键一步。把老厂房的灯再次“点亮”,关键是实现历史价值的回归。比如通过活化工业遗产,可以把抽象的标准、流程、协作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公共教育资源,助力培育工匠精神与规则意识。“点亮”老厂房的灯,方能照见中国工业化的初心与使命,映现几代产业工人和企业家的创业精神,看清一路走来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走稳当下、校准方向、把握未来。“点亮”,不是简单复古,而是活化利用,把名录里的记忆转化为看得见、用得上的公共供给。怎么去“点亮”?与其把老厂房当“展品”,不如完成3个转向:从遗产到资源,把一次性展陈变为可持续供给;从项目到机制,把单点改造变为规则化运营;从记忆到创新,把怀旧叙事变为知识生产与产业赋能。放眼全国,北京首钢园实现从“火”到“冰”、从钢铁巨人到城市复兴新地标的绿色转型,上海杨浦滨江完成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变,都是敬畏历史、善待遗产的成功范例。这些项目将历史保护、生态修复、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产业创新等多种功能有机融合,实现了工业风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为如何传承与发扬工业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工业文化,正以创新的方式持续“生产”价值。全国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精神。那些曾经创造工业奇迹的老厂房,正以新的形式延续使命,讲述中国工业化故事,照亮新型工业化未来。

——光明日报《让工业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9月6日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就此事发布通报,证实了“85万元中标设备网购仅299元”一事。目前,当地已经对包括重庆三峡学院分管副院长王某伟在内的多人立案调查,对两位评审专家予以解聘,对中标公司处以罚款并列入不良记录名单。据媒体此前报道,今年5月,一份采购公告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原因是,重庆三峡学院采购的“普联TLR473G出口防火墙”,中标价格为85万元一台,但该型号产品在某电商平台普联官方旗舰店的售价仅299元。从通报可以看到,中标企业通过“将路由器当作防火墙及DNS设备”的操作,以虚假承诺的方式,恶意扰乱采购秩序;同时,评审专家未核查参投的设备型号,仅象征性询问产品是否满足要求,未从专业角度详细了解产品性能、价格等情况,而设备采购人员也只是简单机械执行采购程序……一系列底线失守事件的接连发生,让这荒唐的一幕最终上演。而无论是中标企业的偷奸耍滑,还是专家评审过程流于形式、代理机构市政采购中心未认真履责,抑或重庆三峡学院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敷衍等,都暴露出整个采购环节“草台班子式”的作风。从申报、评审到采购,但凡有一个环节能守住底线、认真履职,都不会出现如此荒唐之事。本质上,这依旧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今后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这个问号背后所需要的答案,和对单一事件的问责同等重要,值得各方认真反思。

——新京报《重庆三峡学院副院长被调查 85万采购背后是“责任塌方”》

据《法治日报》报道,在互联网时代,算命占卜这种古老行当也搭上了科技的顺风车。AI算命、在线看相、塔罗牌测运势……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预知未来”。而随着直播行业的兴起,一些“算命大师”更是直接把生意搬进了直播间,利用人们的焦虑心理疯狂敛财。当“算命大师”换上西装在直播间里以“AI测算”“塔罗占卜”为噱头,用血光之灾、运势低迷恐吓观众,再高价兜售开光法器、消灾法事——这场披着科技外衣的封建迷信骗局,早已不是简单的江湖把戏,而是形成了精准筛选目标、伪造人设、诱导消费的灰色产业链,既坑骗钱财,又泄露个人信息,更侵蚀社会理性。面对“直播算命”的泛滥,监管绝不能充当观众,平台更不能放任不管,唯有依法果断“断线”,才能守住科学底线、护好民众权益。监管层面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慢”的问题,往往要等到消费者报警、案件曝光后才介入,难以形成事前预防、事中阻断的有效震慑。这种事后追责的模式,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也让更多人陷入骗局。整治“直播算命”需监管、平台、公众形成三方合力。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不能只靠群众举报被动响应。一方面可联合平台建立“关键词筛查+AI识别”的监测机制,对涉及敏感词语的直播间实时预警;另一方面要加大查处力度,对涉嫌诈骗的团伙依法严惩,公开典型案例以儆效尤,让“大师”们不敢骗、不能骗。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第一道关口,更要摒弃流量至上思维,严格落实审核责任。对申请“算命”相关内容的账号直接拒批,对违规直播间果断封禁,对诱导消费的话术及时拦截,从源头切断传播链条。对公众而言要清醒认识到命运从不由算命决定,遇到情感、事业困境时,应寻求科学的解决办法,切勿轻信天降灾祸的谎言,更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支付任何费用。

——北京青年报《对直播算命不能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