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勤
“打会”又叫“请会”。网上查询,原来用如今的话来说叫“集资筹款”。时过境迁,如今的年轻人可能都不晓得这是咋回事。
经济落后的当年,不少老百姓穷得叮当响,每当遇到诸如婚丧、生病、孩子上学之类的事,要想拿出个几块钱都相当困难。当时有工作的人,月工资也只有15~30元之间,遇上特殊用钱的时刻,常会愁得团团转。那时,工作单位里是借不到钱的,即使是临时借钱,也只能是几块钱的范围,而且必须在下月发工资时扣掉。同事们之间借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养家糊口的微薄工资,谁能借几块钱给你?救急不救穷,在那个家家经济条件都不宽裕的年代,打会,就成了人们相互帮助的一种办法。
所谓打会,是同事或朋友之间的一种救急形式。发起人一般都是在人群中信誉良好、有一定权威的人。而参与者,大都是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对象。十几个人参加,每个人每个月的“会钱”一般为2元或3元钱,5元钱一个月的就算是高额。因为一旦加入“打会”,每月发工资时,必须雷打不动地交“会钱”,不能以任何借口拖欠。而发起的人,也要考虑当月“得会”人的期盼,不辞辛苦地去收会钱。
打会的发起人,一般热情善良、在人群中有一定威信。当知道某个同事或朋友遇到特殊困难、借债无门时,便会发起“打会”活动,得到“头会”的人,就是眼前遇到难处的人。也有个别同事之间,会因特殊情况互相调剂“得会”顺序。
“打会”是没有利息的,只是民间互助的一种形式,当时,在一些工厂、企业单位里,不少中层干部也参加这一活动,领导们知道也不会干涉。不少人都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积少成多,为以后办一些“大事”做好准备。
“打会”能解一时之难,试举几例。
笔者的老伴当时在友谊服装厂大车间里当工人,班组里的姐妹们都蛮有团结心的,一旦谁家有急事或难事,同事们都会互相帮助。上世纪70年代末期,无锡电视机厂的“红梅”牌电视机搞促销,400多元钱的12吋黑白电视,先交100元便可到手,余款每月交10元。我家想买,但凑不齐这先交的100元钱。同事们知道后,让我妻子得了“头会”,60元钱。家中又凑了40元,让我家有了电视看,全家人的高兴劲不用提了。
王师傅的姑娘考上了外地中专学校,是“会钱”为她置办了上学急需的东西。张师傅乡下的老人过世了,是“会钱”帮他解决了丧事急用之款,可谓雪中送炭。刘师傅家的母亲生病住院,是“会钱”帮了大忙,为母亲治病尽了子女的孝道。还有的人平时夫妻俩都打会,两年后积了“会钱”修了房子。在那个时代,人们有限的一点工资,都是这么筹划着用的,谁敢去搞什么高消费啊!
本来,参加打会的人应该恪守规矩,到时向发起人交会钱。但也有人在得了会钱应了急后,竟然耍赖不再按时交会钱,甚至还会玩起躲猫猫的游戏,让发起人很为难。笔者以前当过会计,就遇到过有人跑来请求代扣某人会钱的事。还有的发起人在发工资时跑到车间或工地上追要会钱,甚至发生口角争吵,闹得很不愉快。这些赖会钱的现象会引起其他人的反应,不讲信用的人,往往不再被请入打会行列。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之许多单位都有了“互助储金”的制度,搞打会活动的人少了。作为时代的印记,“打会”之说,已被人们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