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通日报

准提庵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A06版:民间写真       上一篇    下一篇

□陈正言

准提庵,位于如城东北隅,唐代建筑,清道光年重修。这座庵不算太大,它在如城不如定慧寺出名,但却是如皋最大的尼姑庵,历史悠久,是如皋古建筑之一。它曾香火旺盛,是善男信女朝拜之地,但后来逐渐没落。

前几天游览水绘园,经过准提庵的大门前,发现旧址修复一新。仔细阅读该庵历史演变说明,特别是看到大门上方一块匾上写的“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字样,更感觉历史的庄重感。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在此成立,师部就设立在庵中。本来一个小庵并不起眼,但因为有了历史的这一页,让它名垂青史。

我们家1956年搬至如城大刘巷居住,这里与准提庵仅是一河之隔,小时候我常与小伙伴一起到庵里玩,沿着内城河不远,穿过玉带桥就到了。那时庵里的香火已很稀疏。庵门朝西,对着内城河,紧靠人民公园。拱形山门有三四米高,门的上方还有突出的瓦檐,上面有雕刻着许多人物、兽形的瓦当,颇有些威严的样子,但总体已显破旧,庵名也已模糊不清。门前左右各有两块石碑(现在不见了),进门即是门房,原是韦驮殿,理应是供奉着韦驮和弥勒佛,但上世纪50年代时已经没有了。左右两边还各有一个很大的房间,我记得当时玩耍时只摆着几张桌子,空空荡荡的,是捉迷藏的好去处,那时我几乎跑遍了庵内的每个角落。出了门房往里走是一个很大的天井,没有树木,天井正对着大殿,大殿坐东朝西,南北两边各有一排厢房,每排有三间,大五架,显得很宽敞。那时大殿里的佛像已经不多,也比较小,只有中间的准提菩萨塑像高大一些,香火主要集中在这里。从整体上看,如皋准提庵相当于一个比较大的四合院。

解放后,由于庵中再没有增加僧人,原有的尼姑有些去世、有些回原籍。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庵中只剩下一个尼姑,法号福安,40多岁,独自一人住在北厢房的西侧房间内。另外还有一个道人姓顾,50多岁,身材矮小,人称顾二爹,主要负责福安外出做佛事时挑经担、打杂,平时打扫殿堂等。这位顾二爹虽然其貌不扬,没有什么文化,但口才不错。有时我们在庵中玩闹,他就说:“不要调皮了,我给你们讲故事。”他对当年新四军师部驻在庵中的情况比较熟悉,讲起新四军的事绘声绘色。据他说,当时有几十人驻扎,很守纪律。门口有人站岗,师部就设在大殿里,有电台、地图,还有枪支弹药等。看到军人们不断跑进跑出的时候,大家就知道要打仗了,不过究竟打的什么仗就不清楚了,这是保密的。当时的第一师师长是粟裕,师部过了大约一年就撤走了。我们从他开始讲述就肃然起敬,我知道的准提庵的那些历史,就是陆续从他嘴里听到的。

后来香火日渐变稀、形势也日益趋紧,经当地安排,福安去针织厂做工人,学织袜子。她坚持不还俗、不结婚,仍穿僧服,念经吃素,每天下班仍住原房间内。顾二爹也被安排到人民公园做炊事员,负责公园内六七个员工的吃饭。福安在“文革”期间曾被批斗,被称为牛鬼蛇神,“文革”后期得癌症去世。顾二爹“文革”后从公园退休回乡,据说靠侄子生活,不知所终。

准提庵空无一人。当时如城住房紧张,房管部门将庵内房舍略加修葺,大殿隔开,让部分无房居民搬进居住,到20世纪90年代时庵内已有十几家住户,俨然成了一个大杂院。

2007年,当地政府规划水绘园风景区,将院内住户全部搬出另行安置,此时大院已经非常破旧,政府出资全面修缮,恢复原貌,并划归水绘园风景区管理。2016年准提庵被正式列入如皋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遗址,供游人参观。从古建筑到革命遗址,历经沧桑,准提庵依然屹立,无声诉说着变迁。